守正创新的化州拖罗饼


■董彩霞
  每到中秋佳节,化州的上空都会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拖罗饼香味。这种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中华名小吃”,不仅是化州人舌尖上的至爱,更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关于化州拖罗饼,背后可有着丰富且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石龙城(即现化州城)有一名男子名叫罗兴,20多岁就以做饼为业。他每天担着自制的酥饼走街串巷,敲着铜锣沿街叫卖,他一边叫卖一边敲铜锣,因其叫卖声和铜锣声拖得特别长,大家就将他这种饼叫“拖罗(锣)饼”。后来,海南的椰子传入内地,罗兴又别出心裁,选用优质的面粉、白糖为主料,用上乘的椰丝、叉烧、伍仁等作馅料,制成了独具化州特色的拖罗饼。因其饼皮薄馅足,质脆味香,外形美观,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放逐惠州,后改谪海南儋州,而他的弟弟苏辙则被贬雷州安置,后移化州别驾。元符二年(1099年)中秋节前夕,苏东坡念弟心切,从海南过海,带着海南特产椰子到化州与苏辙团聚。
  中秋节当天,苏辙的妻子用化州秘制腌肉方法将土猪五花肉做好,把苏东坡带来的椰子取肉做成丝,还将乡亲送的果仁炒脆,然后把烤香切粒的五花肉和椰丝、果仁、柚皮以及少量香料一起拌好做馅。她到门前两棵老化橘红树旁边的石龙井取水和好面,据说用石龙井水和好的面粉,做出的面饼皮酥又脆,还带有橘花的淡淡清香味。
  晚饭时,苏辙的妻子把做好的饼拿给兄弟俩。苏东坡对这融合了烧肉香、椰子酥香和淡淡橘香的美味赞不绝口,还乘兴为此饼题了“拖罗饼”三个大字。
  自此以后,善良的化州人民每年中秋拜月、赏月,都会摆上拖罗饼,以纪念苏东坡、苏辙俩兄弟。拖罗饼在化州也愈发盛行,民间更有“过节不吃拖罗饼,尝尽百味也枉然”的说法。
  制作拖罗饼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工序繁多且讲究。首先是准备馅料,上乘的椰丝是关键,需经过浸、洗、炒、凉、拌等多重工艺。将椰丝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洗净后放入锅中,以小火慢炒,火候的掌控全凭经验,稍有差池,椰丝便会失了那股清香与酥脆。炒好放凉后,再与叉烧、伍仁、芝麻等配料搅拌均匀,这些馅料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仅味美可口,还极具营养价值。饼皮则是通过独特的配方,手工揉搓精制而成,需将面粉、酥油、白砂糖、糖浆等原料充分混合,揉出的面团要软硬适中,富有韧性,这样烤出的饼皮才会色泽金黄、皮脆酥香。最后是包馅、印模、烘焙,将馅料包入饼皮,用刻有精美花纹的模具压出形状,再放入烤箱,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让每一个拖罗饼都烤至恰到好处。
  2014年,化州被评为了“中国拖罗饼之乡”,化州拖罗饼还先后获得了“广东名小吃”“中华名小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称号。
  如今,走在化州街头,大大小小的饼铺里都能看到拖罗饼的身影。每逢中秋,拖罗饼更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拖罗饼已成为化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人们对拖罗饼的制作守正创新,这两年还研发出兼具美食与保健功效的化橘红拖罗饼,让这一古老的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古老的传说到精湛的制作工艺,从街头巷尾的美味到中秋佳节的必备佳品,于化州人而言,拖罗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在时代的浪潮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