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甜蜜记忆


■廖奕梅
  晚自习下课铃声响起,我攥着半沓周记本走向教室外的露台。深秋的晚风裹着凉意掠过衣角,很快便撞进一片柔暖的月光里——它从教学楼顶斜斜淌下,给栏杆镀上薄银,又漫过我的袖口,与教室里漏出的白炽灯光轻轻缠绕。那光不刺眼,反倒把空气揉成了温软的棉絮,连风带上几分温柔。
  我正准备踏入办公室,身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回头时,班里总坐在窗边的男生已跑到跟前,手心小心翼翼托着个小月饼:“我妈今天新做的,老师你尝尝!”他递来月饼的瞬间,我才惊觉中秋已近。撕开包装纸咬下一口,饼皮在齿间轻轻回弹,先是淡淡的麦香漫开,接着是黑芝麻馅的醇厚——深褐色内馅裹着细碎芝麻粒,绵密得能在舌尖化开,瞬间在喉咙里留一丝甜润,恰如这夜的月光,温和得让人安心。
  掌心月饼的芝麻馅,忽然翻涌出一段温暖的记忆。那是我刚毕业初为人师时,学生总爱往办公室跑。有天,班里最调皮的男生竟一改跳脱模样,规规矩矩站到我面前,语气认真得可爱说:“老师,今晚你看自习,能不能搞个中秋晚会呀?”经他一提醒,我才猛然想起——今天是中秋,是盼团圆的日子。这些孩子求学远离家人,心里定藏着思念。望着他眼里的期待,我笑着点头:“好啊,咱们办个热闹的中秋晚会。”
  下午没课,我揣着钱包往校外跑:先在超市挑些橘子、奶糖这些学生爱吃的零食;回办公室后,又翻资料整理中秋常识,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赏月祭月”的习俗,还设计了“中秋诗词接龙”的小游戏,生怕冷场。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中秋的仪式感,这终究绕不开月饼。我没多想,径直往父亲单位的饼厂赶。那家饼厂是父亲为解决粮所职工就业创办的,家乡的左邻右舍也能在节日里领到父亲送的饼,享受节日氛围。每年离中秋还有一个月,车间就飘着月饼香。到了饼厂,月饼已几乎卖空,货架上只剩豆沙月饼——那时大众偏爱伍仁,豆沙却是我们年轻人的心头好。我赶紧让师傅装了五封,还回家再拿上了两封,拎着沉甸甸的袋子往学校走,风里都飘着豆沙甜香,满心都是对学生们惊喜模样的期待。
  当我提着鼓鼓囊囊的袋子出现在教室门口,欢呼声瞬间冲击着耳膜。同学们蜂拥上来抢着帮忙,教室一下喧闹起来,但很快在班干部轻声组织下,又恢复了平静。所有人坐直身子,眼里闪着期待的光,静静等中秋晚会开场。班长率先接过零食袋,小心翼翼地把橘子、奶糖分到每个人桌上。待大家手里都攥着甜意,我笑着提议:“谁来和我们说说中秋的故事呀?”话音刚落,那个提议办晚会的男生就高高举起手,站起身绘声绘色讲起“吴刚伐桂”——他模仿吴刚挥斧的模样,连桂花树“沙沙作响”的细节都说得活灵活现,逗得全班哈哈大笑,掌声此起彼伏。看着平日里调皮的他,竟能把课外读物里的故事记得这么清楚,我也跟着心头一暖,接过话茬,慢慢讲起古人赏月祭月的习俗,从摆上案几的月饼瓜果,到对月亮的美好祈愿,同学们听得眼睛都亮了。
  最热闹的要数中秋诗词接龙,我把大家分成小组,刚有人说出“举头望明月”,有人急着举手接“低头思故乡”,有人抢着补充“明月几时有”,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都在组员的鼓励下小声念出“千里共婵娟”。每接对一句,教室里就响起一阵欢呼,等游戏结束,我把藏在袋子里的月饼拿出来,分到各小组。有同学拆开包装时,眼眶悄悄红了,那泪里藏着喜悦,或许也藏着对家人的思念,但很快,一声整齐响亮的“谢谢老师”就盖过了所有情绪。各组围在一起分享月饼,你掰一块给我,我掰一块给你,笑声在教室里飘着。这时,月光忽然从窗外斜射进来,轻轻落在同学们带笑的脸上,把每一个笑容都镀上了柔暖的光。那一刻,没有远离家乡的孤单,只有满室的甜香与热闹,连空气都变得格外幸福暖和。
  今晚风又吹过露台,月光依旧温柔。手里的月饼还留着香甜,那些与学生有关的细碎时光,也像这月光与月饼的味道,悄悄在心里攒成了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