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增强
据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中国证券报》26日刊发文章《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增强》。文章称,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十四五”期间,监管部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深层次变革持续推进,推动全球资本与中国市场实现双向奔赴。
在“努力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的目标引领下,市场人士预期,围绕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强化互联互通水平、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等领域,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举措有望密集出台。
引进来走出去内外联动
“十四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迈入新阶段,“引进来”的吸引力与“走出去”的竞争力同步提升,绘就内外联动的开放图景。
“引进来”蹄疾步稳。“十四五”期间,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数量显著增长,证监会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增长迅速,截至8月底,共有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持股规模9493亿元;北向资金近期呈现持续净流入的态势,截至二季度末,北向资金整体持股市值达到2.29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超2%。
汇丰环球投资研究最新发布的“新兴市场投资意向调查”显示,在众多新兴市场中,中国股市成为全球机构投资者的首选。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最看好A股市场的前景,远高于今年6月调查时约1/3的比例,这反映出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上述数据彰显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说,从取消持股比例限制到促进投资便利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既让外资机构得以充分发挥跨境服务、风险管理等优势,也通过引入国际成熟经验激活行业竞争活力,更让全球资本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十四五”期间,一系列靶向性举措落地见效,既提升了外资投资便利度,也为双向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
围绕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引进来”一揽子重点举措推出,包括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尽快将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总数拓展到100个,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证监会推出的举措,正在让全球投资者更加顺畅、更加充分地分享中国创新发展机遇。
“瑞银是第一家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借助这个优势,我们积极通过沪深港通、QFII这样一些平台,与全球的投资者沟通互动。”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说,随着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外部环境趋于明朗。无论从估值还是市场关注度来看,A股都有望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赋能“走出去”,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机制安排,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例如,2023年3月起施行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指引,将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纳入备案管理,更好支持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融资发展。再如,2022年2月发布实施的《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将沪伦通境内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瑞士、德国,目前已有23家境内上市公司在伦敦、瑞士交易所上市。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境外上市备案制与存托凭证机制优化形成了“监管有边界、服务无国界”的制度环境。“备案制解决了企业出海的流程痛点,互联互通则拓宽了融资场景,尤其是在瑞士、德国等欧洲资本市场的布局,让中国企业能精准对接全球长期资本,这不仅是融资渠道的拓展,更是中国实体经济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田利辉说。
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
市场人士预期,下一步,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围绕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强化风险防控等重要方面的举措将陆续落地,增强中国资产全球竞争力。
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范围扩容进入加速期。自10月9日起,有关部门将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便是举措之一。
“ETF期权交易的开放,首次为行业主题型ETF投资者提供了定制化对冲工具,直接回应了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配置型外资对长期持仓风险管控的核心诉求,有助于缓解其因市场短期波动而被动减持的行为,从而提升A股资产在其组合中的配置权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说。
互联互通水平有望持续提升。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港交所将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标的扩容,进一步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