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立法十周年:一份用良法善治写就的时代答卷


邓大龙(市区)
  十年弹指一挥间。自2015年9月25日茂名市成为广东省第二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地级市以来,已悄然走过十个春秋。茂名立法事业从筚路蓝缕起步,历经开拓探索、砥砺前行,如今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十四部彰显茂名特色的法规相继出台,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为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茂名样本”。
  茂名的立法之路,始于对“生命之库”的坚定守护。高州水库——这座滋养茂名人民的“大水缸”,一度面临水质恶化之忧。2016年,《茂名市高州水库水质保护条例》作为首部实体法破土而出,保障水库水质从Ⅲ类上升并持续稳定在Ⅱ类,困扰多年的蓝藻水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茂名父老乡亲都能喝上放心水。一库碧水,不仅映照出法治的光辉,更滋润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茂名的立法智慧,在于善用法治将“城市伤疤”变为“生态勋章”。茂名露天矿,承载着茂名城市记忆和矿业历史文化,历经多年开采后满目疮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保护管理条例》的实施,把露天矿“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的生态修复工程纳入法治轨道。如今,矿坑蜕变为碧波荡漾、苍翠欲滴的“城市绿肺”,成为《人民日报》推荐的工矿遗址生态修复典范。从工业伤疤到生态明珠,法治的力量让城市实现华丽转身,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茂名的立法匠心,亦体现在让“土特产”长出“金招牌”。化州这片红土地孕育的“南方人参”,千年间历经宫廷贡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荣耀,却也面临假冒伪劣、标准缺失的挑战。《茂名市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的制定,为这一瑰宝创新设置质量追溯制度和地方标准体系,建立“一码溯源、全链条监管”模式,推动化橘红药食同源,竞争力明显提高。立法实施一年后,化橘红产业生产总值从72亿元激增至115亿元,“小果子”已长成“百亿产业大树”。与此同时,《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则为千年荔枝之乡的古树名木撑起了法治“保护伞”,守护茂名荔枝文化的根脉。
  茂名的立法历程,始终流淌着“为民解难”的温情。针对危化品运输这一重大安全课题,《茂名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精准填补了上位法的监管空白,使危化品运输车辆违章行为大幅下降;《茂名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则划定了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为石化重镇筑牢安全防线。《茂名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茂名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组合出击,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一举创成。法治,成为茂名人民安全感、获得感最坚实的保障。
  回首十年立法路,茂名坚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各环节。从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到创新“走下去、请上来、走出去”的调研模式,从搭建“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立法直通车平台,到建立“立法咨询专家+法务助理”的双层参谋体系……一系列扎实的举措确保了立法凝聚着最广泛的民智民意,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真实的体现。
  法治微光,汇聚成星河;人民情怀,融注于法条。站在十年新起点,茂名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茂名发展大局和群众所需所盼,深耕立法质量,以立法之光照亮发展之路、守护人民之盼、夯实善治之基,奋力谱写法治茂名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