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九三”阅兵看中国抗战的世界贡献与大国崛起
唐少莲
“九三”大阅兵是凝聚国家记忆与宣示和平理念的重大仪式。它通过展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功勋战旗和致敬抗战老兵等元素,深刻唤醒国民对中国人民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集体记忆,铭记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奋战及其巨大牺牲。同时,阅兵彰显中国国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其本质并非炫耀武力,而是以实力为后盾,向世界宣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捍卫战后国际秩序及维护人类共同安全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从历史苦难走向未来担当的大国意志。
一、东方主战场:铁血岁月里的民族丰碑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其最早打响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的英勇抗争,以及长达14年的持久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不仅独自长期抗击并牢牢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彻底粉碎了其“北进”侵苏与德意会师的战略企图,为苏联卫国战争和盟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提供了关键战略支撑,还积极倡导和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战场的巨大牺牲和顽强抵抗,为盟国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并有力支援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由此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其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卓越贡献,赢得了世界尊重,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
“兵民是胜利之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并最终由人民赢得胜利的历史逻辑。面对民族存亡危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通过卓越的政治动员与组织能力,将长期被视为“一盘散沙”的民众凝聚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参军入伍的主体,构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源源不断的兵员,更以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争创新,以及前线后勤支援与后方生产保障,铸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这场战争因而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其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无数普通民众如母亲邓玉芬献出丈夫与五子,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充分证明了“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
二、铁流滚滚:阅兵场上的历史叙事与当代表达
“九三”大阅兵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三大转型:从“大陆军”体制向“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体系转型;从机械化、信息化向以“有人+无人+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化作战模式转型,无人智能作战群及反无人装备体系首次独立亮相并实现国产化;从单一装备展示向实战化混合编组的体系作战能力转型,信息作战、电子对抗等新型力量比重大幅提升。此次阅兵中首次公开的舰载激光武器、高超音速导弹及太空、网络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标志着中国已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构建起覆盖陆海空天电的全域防卫体系。这种以科技驱动、体系重塑为特征的军事变革,不仅折射出中国国防装备从跟踪研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更彰显了其捍卫和平与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战略能力。
“九三”大阅兵作为国家纪念抗战胜利的核心仪式,通过“一老一新”的方队设计——既展现承载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战血脉的荣誉部队,又呈现无人智能、信息作战等新型军事力量,实现了历史记忆与当代实践的有机衔接。其以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体系、功勋旗帜展示及抗战经典曲目演奏,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等精神内核转化为可视化的国家象征。阅兵不仅以科技强军成果彰显捍卫和平的决心,更通过仪式化的集体记忆建构,推动抗战精神从历史叙事融入现代国防教育、社会动员与价值塑造,使其成为激励民族复兴的时代力量。
三、和平利剑:大国担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巨大民族牺牲赢得伟大胜利,为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奠定基石。中国率先签署《联合国宪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创建,并为弱小国家利益发声。此后,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及国际法基础,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明确主张世界只有一个体系、一个秩序、一套规则。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累计派遣近5万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面对全球挑战,中国相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全球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大倡议,致力于推动共同安全、普惠发展与公正治理,彰显了从战胜法西斯到捍卫持久和平、从维护战后秩序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与大国贡献。
“九三”阅兵首次公开展示的无人智能作战群、网电对抗力量及高超音速武器等新型作战力量,标志着中国军事变革已由跟踪研仿迈向自主创新的新阶段。这些涵盖“陆海空天电”全域的新质战斗力,以100%国产化率和体系化联合编组模式,体现了中国依托科技自立构建全域防卫体系的战略能力。尤为关键的是,首次集中亮相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通过陆基东风-5C、海基巨浪-3及空基惊雷-1等洲际打击体系,形成了“以武止戈”的可靠威慑,彰显了“慑有效果、谈有砝码、打有胜算”的战略底气。中国以这种开放式技术展示,既传递了“不容欺侮”的捍卫主权决心,更凸显了其以实力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践行“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深层逻辑。
结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火炬
纪念抗战胜利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火炬。这场伟大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摆脱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其淬炼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及百折不挠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它持续激励着中国人民应对一切风险挑战,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磅礴力量,并以其对团结协作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捍卫和平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与实践动力。(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