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盛典激荡爱国情怀

——一位关工委成员视角下的青少年爱国爱军教育创新思考


王如晓(市区)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九三阅兵场上铿锵有力的步伐、气势磅礴的装备展示、白发苍苍的老兵敬礼,不仅是一场国力展示,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
  “从前,我们用血肉弥补钢铁的不足;今天,我们的钢铁长城已经巍然屹立。”这是退伍老兵吕文扬观看阅兵后的深切感触。我作为茂名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深知这份沉淀的历史厚重感和澎湃的民族自豪感,正是我们需要传递给青少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为我们开展青少年爱国爱军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和深刻启示。
  一、九三阅兵: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九三阅兵是一场国家实力的集中展示。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2019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从无人智能作战装备到高超音速导弹,从水下攻防系统到信息化作战平台,这些尖端武器装备展示了我国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
  阅兵更是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抗战英模部队的一面面战旗,承载着抗日英雄的牺牲奉献,镌刻着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在那场事关民族危亡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一个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何其沉重、何其珍贵。
  最令人动容的是白发苍苍的老兵检阅情景。他们一次次的庄严军礼,一次次的热泪盈眶,是抗战精神的生动再现,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的英雄。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自豪。正是这些老兵的奋斗与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尊严。
  二、青少年对阅兵的反响:直抵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
  阅兵在青少年中引发了强烈反响。茂名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各县、区3350所中小学、一百多万名师生集体观看阅兵直播,创造了浓厚的集体氛围,放大了仪式的感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市愉园小学学生小曹看完阅兵后激动地说:“徒步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就像移动的钢铁长城,太壮观了!”光华小学的孩子们全神贯注,有的踮起脚尖模仿受阅官兵的正步节奏,有的紧紧握着手中的小红旗贴在胸前,眼神中满是崇敬与向往。
  市新世纪学校王欣怡在观后感中写道:“阅兵式上,抗战老兵们虽然已白发苍苍,但他们的眼神依旧坚定,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这些真实反应表明,阅兵式这种直观、震撼的形式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教育魅力,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作为关工委工作者,我们需要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
  三、教育实践创新:从观看到内化的多元路径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讲解和书本学习,而九三阅兵期间各地涌现出的创新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思路:
  情境创设与仪式感营造。学校可以组织军训师生身着迷彩服重复观看阅兵,手持小国旗,营造沉浸式体验。当礼炮轰鸣、国旗升起,师生们全体起立,齐声高唱国歌,在庄严仪式中升华爱国情感。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校依托“童心映红”项目化课程,开展“九三阅兵”双学段主题学习。低年级通过“祖国我想对你说”“巧手绘祖国”表达情感;中高年级则开展跨学科深度研究,进行历史考证、科技分析与媒体创作,最终形成主题学习,深化爱国爱军教育的成果。
  同伴教育与情感分享。各学校可在观看阅兵后组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享观后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同伴关系,在集体中培养爱国情感。
  实践体验与情感互动。学校可以将爱国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体验抗战的场景,感受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爱国主义教育。
  四、关工委工作创新:构建多元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我们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构建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各级关工委应当主动联合学校、社区、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社区资源,链接红色教育基地,构建“校内+校外”、“群体+个体”的多维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内容开发与活动创新。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活动。可以利用抗战胜利纪念日、清明节、国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观看阅兵式、参观历史博物馆、祭扫烈士墓、走访老兵等活动,让历史从书本走进现实,走进学生的心灵。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关工委应当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队伍,包括复退军人、退休教师、退休干部、退休劳模等。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这支队伍需要既有历史专业知识,又懂得教育心理学和传播技巧。
  评价机制与成效追踪。建立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体系,追踪教育成效。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要关注情感培养和价值塑造。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行为观察等方式,评估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影响。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应用。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开发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项目。可以创建“虚拟阅兵体验”、“抗战战场还原”等数字产品,让青少年在科技互动中感受国家强大和民族精神。
  九三阅兵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它既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宣言。作为关工委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将这份历史记忆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责任,让青少年在回望历史中珍惜现在,在感受国威中展望未来。
  让我们携手努力,将阅兵场上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持久而深厚的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