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市中职技校热折射技能教育新价值

周平(茂南)
今年九月,我市的中职技校迎来了一场“新生潮”——招生人数普遍增长,有的甚至创下历史新高。“中职技校热”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家长教育观念深刻转变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价值重新被发现的生动写照。当传统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教育路径遭遇现实挑战,中职教育的升温折射出社会对人才定义与成长路径的再思考。
当下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构成了中职技校热的外部推手。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而大学生毕业则失业的问题依然突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技能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预计到今年底,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3000万人左右。这种结构性矛盾迫使家庭重新计算教育投入产出比:当大学文凭红利消失,学历贬值,甚至连211、985高校的毕业生也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然而技工薪资水平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经济理性陡然凸显。我市作为沿海工业城市,近年来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势头迅猛,对技能人才的渴求尤为强烈,珠三角对技术工的需求也很大,家长与学生用脚投票,选择经济适用型的中职技校专业就读便在情理之中。
家长观念的转变则是中职热的内在动力。曾几何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植人心,职业教育被视作“次等选择”。然而这种观念正在松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种转变一方面源于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应理论学习的竞争模式,另一方面则来自对成功定义多元化的一定认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多元成才路的选择。社交媒体上“技术大咖”的收入展示与职业自豪感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蓝领”工作的认知。广大家长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幸福人生不必拘泥于一张大学文凭,走技能成才道路同样能够赢得尊严与成功。
普通高中与中职技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正逐渐从“高低之分”转向“类型之别”。普通高中侧重学术能力培养,为学生进入大学打下理论基础,其路径相对单一;而中职教育则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践技能训练,实行产教融合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职业准备。两种路径本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国家在人才培养中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支持拔尖创新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实现个性化成长。值得社会关注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打破“断头路”的刻板印象,中职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职教高考等渠道同样可以升入高职、应用型本科甚至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形成了“技能+学历”的立体发展通道。我市中职技校热的背后,正是这种立体通道开始被家长和学生所认知与接受。
面对普通高中和中职技校两种教育路径选择,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关键在于树立“多元成才”的观念,优先考虑“适合性”选择,而非陷入“等级化”选择的误区。对于动手能力强、对特定职业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中职教育提供了早起步、精专业的快速成长通道;而对于擅长理论学习、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普通高中则提供了契合其发展需求的合适路径。重要的是,这种选择不应由考试分数单独决定,而应基于学生的兴趣、能力特点和职业规划。
教育改革正在产生实效,社会价值观也在悄然转变。但要巩固这一趋势,仍需多方努力: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确保学生“学有所用”,提升中职技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舆论应继续破除学历歧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政策层面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实现普职平等发展、相互融通。
教育的核心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它应承认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助力每个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绽放人生光彩。在这条多元成才的道路上,没有“独木桥”,只有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精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