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桃源 醉美渔村

电白高地街道中海社区写好“四篇文章”,绘就童子湾畔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海社区街道干净整洁。

▲中海社区打造的木棉大道,被称为"醉美木棉"网红打卡点。


本报记者  柯小瑛  通讯员  刘绪良
  在实施“ 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粤西沿海村庄当如何转型,并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寻求发展新路径?对此,电白区高地街道中海社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该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组织强、规划优、村庄美、村民富”四大目标,着力写好“党建、规划、产业、生态”四篇文章,通过产业迭代升级、人居环境提质、治理模式创新,实现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成功探索出一条从传统“渔获经济”向多元“场景经济”转型的沿海村庄发展新路径。

  写好“党建文章”
凝聚发展合力
  中海社区将党建引领贯穿典型村培育的全过程,以强化组织力激活发展动能。一方面,树立党员标杆模范,组建“百千万工程”党员先锋队,引导党员主动投身典型村培育建设工作,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参与,在社区内营造浓厚的干事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常态化开展“百千万·树下议事”“人大+说事”“党员走访”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户、田间、渔船边讲好“百千万工程”故事,既向群众宣讲“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政策要点,又收集群众的诉求与发展建议,有效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了“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户户受益”的良好氛围。


  写优“规划文章”培育发展共识

  中海社区街道、社区、企业多方联动,积极配合央企做好“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发展规划,结合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明确“山海桃源· 醉美渔村”的发展定位。前期借助党员先锋队开展全方位调研,广泛听取民意,汇聚乡贤智慧,立足本地优势制定典型村全面发展规划方案;同步成立典型村培育工作小组,按照典型村创建培育十二项重点任务,对内强化队伍建设,对外聚焦设施提升。此外,中海社区推行的积分制管理,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议事协商等行为转化为积分,共举办“人大+村民说事”活动42次,解决民生诉求15项。这种“支部带头、群众跟上”的治理模式,让130处农房改造、2.2公里排污管道铺设等民生工程得以高效落地,村民从“旁观者”转变成“主人翁”。

  写强“产业文章”
助力经济发展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中海社区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以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构建“捕捞-加工-销售”全链条产业体系。一是做强传统产业,通过作坊培育、土地流转、资产盘活等举措,支持“阿奎叔”食品有限公司、粤海堂海产品加工场等本土企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干果、海参、虾皮虾酱等特色加工产业,同时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一批“家庭微工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创新产业模式,探索“品牌+文旅”经济模式,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学习专业化运营模式,整合晏镜岭、童子湾、渔村、海滩、古民宿群等本地文旅资源,为后续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拓展销售渠道,借力电商直播新业态,开展了9期电商培训,让 106名村民掌握海产品直播推介技能,通过“家庭微工坊+电商直播”的模式,将450吨海产年捕量转化为 1100万元干货产值;引入阿奎叔坚果厂,实现年加工量 300吨,带动村民增收超128万元,不仅消化了本地闲置劳动力,更研发出海鲜风味坚果等跨界创意产品,形成“渔业+”的多元产业格局。

  写实“生态文章”
焕新绿美村颜
  中海社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绿美生态建设为抓手,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近3年来,该社区以“微改造”代替“大拆建”,有序推进首期典型村培育改造提升工程:完成130余处农房微改造,其中65栋保留渔村肌理并打造为岭南风民居;建成木南大道“醉美红樱”网红生态走廊,种植近百株中国红樱花及秋枫,营造生态美景;村内新能源充电停车场建设完成60%;村内生态环线景观提升、巷道硬底化完成82%;“农家小苑”集中圈养点建设完成61%;铺设排污管道2.2公里,更新污水管网700余米,完成三线下地埋管2260米;打造4户“绿美庭院”样板,推进新坡村门户公园、山兜村风貌提升等工程;古民居群活化、海景湾畔栈道等文旅产业项目即将开工;新修童子湾观景台,打造“网红打卡点”,激活生态价值;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滨海民宿、房车营地。依托“晏镜岭-童子湾畔”联合发展规划,2025年五一假期,童子湾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民宿、餐饮订单量同比翻倍,渔业与文旅的碰撞,让“渔获经济”有了新内涵,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生态价值转化提供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