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州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潘泓君
近年来,高州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功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2024年,高州获得“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十强县市”“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等荣誉称号,2025年上半年旅游总接待人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9亿元。但总体来看,高州农文旅发展仍存在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创意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面向未来,进一步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是高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用好用足优势,提升融合效能。高州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农”的厚重,“文”的独特,“旅”的完善。一是有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已形成了以荔枝、龙眼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有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种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体验资源。二是文化特色鲜明。高州荔枝文化源远流长,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高州贡园,留下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等脍炙人口的典故,每年举办的荔枝文化旅游活动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高凉文化等也具有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旅产业的根基所在。三是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高州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包茂高速等交通干线贯穿全境;周边酒店、民宿、餐饮等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旅游标识系统、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逐步健全。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高州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关键就在于用好用足以上这些优势,以“融”为魂,将扎实的农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看、可玩、可购、可学的体验产品,增强游客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旅游吸引力。
注重创新驱动,激活融合动能。创新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要加强布局创新。科学规划打造龙头项目,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建设带动能力强的综合性农文旅示范园区,如“柏桥讲堂+柏桥服务区+荔枝文化”区。要结合美丽的生态山水景色,将“5+27”条示范带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与周边县市进行跨区域合作,构建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打造“荔枝文化体验游”、“冼夫人文化寻踪游”、“高州特色生态游”等。二要加强项目创新。可参考柏桥服务区“农交文旅商”综合体项目的打造思路,将农产品交易、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和商业服务融为一体,打造多功能、全产业链的农文旅平台。针对不同客群开发个性化产品:为青少年设计农业科普研学项目,为中老年人开发养生休闲产品,为摄影爱好者打造网红打卡点等。三要注重形式创新。以“大唐荔乡”品牌为代表,继续培育农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可打造“荔枝仙子”演艺品牌,创新“演艺+旅游”、“三农+微短剧”等模式,开发“赛事+旅游”产品,常态化举办荔枝节、龙眼采摘大赛等活动,保持市场热度。要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创新,丰富文化消费场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激活融合新动能。
注重厚植基础,筑牢融合根脉。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坚定支持,加强要素保障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做好联农带农,保障群众利益。不断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民深度参与农文旅项目开发,共享发展红利。例如,引导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将果园开放为采摘体验园,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丰富了旅游供给。要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其旅游服务技能和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二是加强要素保障。资金方面,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农文旅发展基金。人才方面,既要引进专业策划、运营管理人才,也要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乡村导游等实用型人才。可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土地方面,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交通通达性,争取建设高铁站,完善景区连接道路,开通旅游专线巴士,加强旅游厕所、停车场、WiFi覆盖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线上预订、电子导览等便捷服务。
目前,高州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旺盛,干群同心协力,拼劲十足。接下来,我们必须精准施策,用好用足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厚植发展基础,将高州的“绿水青山”“文化瑰宝”真正转化为旅游发展的“金山银山”,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高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