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霞洞镇的文化复兴与名镇之路的建构
在粤西苍翠的群山中,浮山岭巍然矗立,每当旭日初升,其岩洞便沐浴在绚烂的霞光之中——这便是“霞洞”之名的诗意由来。这座位于茂名市电白区西北部、依浮山、拥琅江的千年古镇,面积不过百平方公里,人口仅十余万,却承载着远超其体量的厚重历史:隋唐良德县治、抗战时期电白县府驻地、冯冼家族重要活动中心……丰厚的人文元素,在此沉淀为浮山岩洞的奇观、沙琅江水的清流、古荔园的千年绿韵,以及散落在山野间的古墓、庙宇、遗址与传说。今日的霞洞,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以“十大文化工程”为笔触,精心绘制一幅文化复兴的宏伟蓝图,矢志打造成为闪耀南粤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与“茂名文旅融合生态特色名镇”。
一、霞洞古镇的历史回响
霞洞绝非寻常小镇。翻开尘封的典籍,它曾是岭南圣母冼夫人后裔繁衍生息、安葬长眠之地(有狮子岭冯冼后裔墓群、诚敬夫人庙为证)。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它更肩负起电白县临时治所的重任。漫步其间,历史的回响无处不在:冯家村遗址诉说着隋唐往事,“看人坡”遗存引人遐想,古石柱石船、甘村古堡、灯芯塘古村落、超世寺遗迹则如时光的碎片,拼接着古镇的沧桑容颜。尤为珍贵的是,这里还是番薯传入中国的关键节点(林怀兰引种),更拥有茂名四大古荔园之一的千年荔枝群落(登记百年以上古荔3501棵,上河古荔园1000年以上古树为120棵),堪称活着的农业文化遗产。
二、擘画十大文化工程的战略构想
机遇稍纵即逝,霞洞镇深谙其独特生态、自然禀赋与历史文脉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非零敲碎打之功,而需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笔者认为,以下“十大文化工程”,正是霞洞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支点,旨在激活沉睡的历史基因,重塑古镇的现代魅力。
1、沙琅江“水美乡村”振兴示范带。这不是简单的景观提升,而是重现“母亲河”的生命力。沿沙琅江霞洞段两岸,串联甘村、山石村、马路头村、正源村、塘涵村、潭白村、上河村、大村村,构建一条集生态涵养、风貌提升、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活力廊道。重点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尤其以古荔园为核心区段,让琅江水脉与千年荔韵交相辉映,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与文化样板。
2、浮山岭“天地人”特色乡村生态示范带。依托浮山岭的雄浑气魄与生态宝藏,分三线打造,形成“登高望远(天)、亲水乐居(地)、古寺寻幽(人)”的立体体验——
东线·登山:打造鸡笼尖生态森林公园。鸡笼尖(山)毗邻火车站,通过用心打造其为生态森林公园,化市民“家门口”的浅山(海拔340米)为城市绿肺与活力空间。完善步道、景观亭,广植花木(如映山红、三角梅等),登山口建设标志性门楼,打造便捷可达的登山健身、森林康养胜地,未来与中线联动。
中线·乐地:磨镰坑-牛栏岗水美生态风情区。以清澈水库为核心,融合周边山林、废弃石场(打造变废为宝的生态修复示范点)及现有民宿资源。建设环库绿道、登山步道(连接鸡笼尖),重点打造“林怀兰文化公园”,设置番薯主题美食、非遗展示区,讲述“番薯入华”的传奇故事,营造亲水乐居的生态休闲空间。
西线·寻人:灯芯塘古村落-超世寺文旅康养示范带。深挖古村落的历史肌理与超世寺的禅意境界,主打高端民宿、高山探幽、静心养性、文化禅修。对超世寺进行保护性修缮与内涵提升,使古村与古寺形成深度文化体验闭环,打造浮山岭最具人文气质的“网红”康养目的地。
3、三大“入霞”景观大道提升。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以霞洞牌坊为起点,全面提升619县道、环城路(可强化为“荔枝大道”主题)、634县道三条主要入镇通道的景观风貌。通过绿化美化、文化元素植入(如荔枝主题雕塑、历史人物故事墙绘)、标识系统优化,打造兼具交通功能与文化展示功能的“迎宾画廊”,整体提升古镇形象气质,为“百千万工程”增色。
4、林怀兰文化广场与品牌塑造。霞洞作为番薯入华的关键节点,其文化价值长期被低估。建设“林怀兰文化广场”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纪念“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林怀兰的丰碑,更是塑造“霞洞番薯”文化品牌的核心载体。广场应成为集纪念、展示、科普、交流、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文化地标,讲好“中国番薯第一乡”的动人故事,以文化赋能产业,打响“霞洞番薯”的金字招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5、建置霞洞历史文化博物馆。申报历史文化名镇,需要一座系统展示其千年文脉的殿堂。建设“霞洞历史文化博物馆”是当务之急。它将承担起收集、整理、研究、展示霞洞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成为对外展示的“文化客厅”和本土居民的“精神家园”,为名镇申报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与直观的展示窗口。
6、冯冼后裔墓园保护展示。狮子岭冯冼家族墓园(含许夫人墓等)是霞洞乃至岭南历史文化的“根脉”所系。必须改变其保护薄弱的现状。亟需划定保护范围,聘请古建专家,依据唐代规制严谨修复墓园本体,修筑围墙,设立庄严的“冯冼后裔墓园”门楼牌坊。这不仅是对珍贵文物的有效保护,更是对冼夫人精神(民族团结、爱国爱乡)的崇高致敬,将其打造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重要文物古迹景点。
7、隋唐印记历史地标的重塑。在冯家村遗址附近精心设计建造“冯家村”隋唐文化牌坊,在“看人坡”遗址设立醒目的历史标识。这些精心设计的“历史印记”,如同穿越时空的灯塔,能瞬间唤醒人们对古镇辉煌隋唐往事的记忆,营造无处不在的浓厚历史文化氛围,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8、崔、王氏民俗文化博物馆。宋朝以后,崔、王二姓在霞洞开枝散叶,人文鼎盛,其三十六间半祠堂(曾为电白师范、电中及抗战县府驻地)虽已损毁,但其承载的家族历史、科举文化、建筑艺术(部分构件为隋唐遗物)价值非凡。由宗亲会牵头、政府支持,建设“崔、王氏民俗文化博物馆”,抢救性收集散落文物,系统展示两姓望族的迁徙史、发展史、家风家训与杰出人物,是填补地方文化空白、弘扬优良民风、丰富名镇内涵的关键举措。
9、建设霞洞镇革命历史纪念陈列馆。霞洞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霞洞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壮丽篇章,抗战时期电白县中心支部曾设于此。建设“霞洞镇革命历史纪念陈列馆”(可依托大村村委会或相关旧址),由老促会等机构牵头,政府组织建设。用以系统展示霞洞的革命斗争史、先烈事迹,打造成为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古镇增添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10、古荔文化活化与品牌升级。霞洞古荔园是活着的生态与文化“双遗产”。要超越单纯的水果生产,深挖其“千年荔韵”的文化内核。核心在于“三集中一提升”:集中流转确权、集中科学养护(尤其做好控梢保果)、集中宣传推广。讲好古荔故事(树龄传奇、品种故事、人文轶事),宣扬古荔文化(长寿、坚韧、甜蜜)。通过策划“电白古荔文化节”“霞洞荔枝文化活动周”“古荔枝拍卖/预售”等创意活动,将古荔园打造成集文化体验、品牌展示、高端消费、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核心文旅IP,让“霞洞荔枝”的品牌价值伴随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一同升华。
三、名镇之路,复兴之光
这“十大文化工程”,绝非孤立的项目拼盘,而是一条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文化复兴链条:从生态基底(水美乡村、浮山示范带)的优化,到历史核心(冯冼墓园、隋唐印记、博物馆)的彰显;从独特文化符号(林怀兰番薯、崔王望族民俗)的挖掘,到革命精神(红色展馆)的传承;再到活态遗产(古荔文化)的活化与产业赋能。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霞洞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当代焕发出璀璨的光彩,让“浮山霞光”不仅照耀过去,更照亮未来。
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是霞洞对自身价值的深度认知与主动追求。通过这十大工程的系统实施,霞洞有望重塑其作为“茂名后花园”的生态魅力,强化其作为“粤西历史文化窗口”的文化地位,最终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民生的协同高质量发展。当游客漫步沙琅江畔、登临浮山峰顶、驻足古荔树下、探寻冯冼遗迹、品味番薯传奇、感悟红色精神之时,霞洞这座千年古镇,便真正以其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屹立于岭南名镇之林。这,正是浮山霞光之下,霞洞正在谱写的壮丽新篇。(作者单位: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崔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