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家欢聚到灵魂滋养的阅读革命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据茂名日报报道,为期五天的2025南国书香节茂名分会场圆满落幕。本届书香节以“书香湾区 阅见世界 共享未来”为主题,依托市图书馆主会场,联动各区(县级市)图书馆、农家书屋示范点及各大实体书店,累计开展超140场文化活动,在全市掀起全民阅读热潮。据统计,活动期间线下吸引超10万人次进场,图书及文体商品总销售额突破60万元,充分彰显茂名浓厚的文化氛围。
合家欢聚:书香节重塑家庭文化磁场。当80岁许伯在“百听听书”设备前戴上老花镜,6岁孩童在奶龙诗词课堂高喊“秋收万颗子”,祖孙三代的欢笑声在书展中交融——这便是茂名书香节最动人的画面。
超10万人次进场的背后,是阅读打破年龄壁垒的魔力:青少年在“名著闯关赛”中争抢答题,父母用“读书瞳”将绘本变成亲子剧场,银发族凭“学习强国”积分兑换7折优惠。更妙的是“易本书”换书平台,让闲置书籍流转起来,市民叶舒换书时获得的植物种子,成了全家培育“知识绿芽”的纽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书香节正将阅读从私人行为升维为家庭仪式:非遗剪纸台前祖孙共执剪刀,围棋赛区父子对弈凝神,莫先生为女儿抢购9.9元学科簿时念叨“省下的钱再买本《红星照耀中国》”。当书籍成为家庭情感的新货币,文化传承便有了温度。
书籍生香:从纸墨到多维体验的焕新。书香节最颠覆性的突破,是让书籍从“静态文字”变身“五感盛宴”:
科技唤醒纸页:“读书瞳”扫过绘本即飘出音乐与朗诵,盲人读者在无障碍观影区触摸声音中的世界;
IP赋能经典:奶龙用肚皮舞解读唐诗,孩子们为“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争相举手——知识在笑声中扎根;
场景再造价值:市图书馆外侧的文创市集里,电白贝雕与《广府梦华录》并置,机器人编程教具与国学诵读角相邻。当朱永盖籺的香气混着书墨飘散,“阅读+”的跨界生态已然成型。
这恰印证了张元济那句:“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但茂名的创新在于:书不再是被供奉的圣物,而是可触摸、可游戏、带走的活态文化。市民张女士发现,儿子为集齐《爆笑米小圈》主动整理书桌;陈同学举着《闪闪的红星》说:“红军故事比游戏通关更热血!”——当书籍以鲜活姿态嵌入生活,阅读便成了呼吸般的自然需求。
下一站灵魂:普惠与深度的双向奔赴。书香节的深层意义,在于撕掉阅读的精英标签:
向下扎根:10万元购书券让底层家庭也能囤积“精神粮仓”,“书香号”流动车开进乡镇,农家书屋的“我的书屋·我的梦”征文活动中,乡村孩子第一次写下:“书是田埂外的望远镜”;
向上生长:黄永珍的朗诵课教会保安老陈用胸腔共鸣读诗,视障群体在文学沙龙中分享“听书见世界”的哲思——阅读公平正在破除身份结界。
然而繁华背后亦有隐忧:教辅与童书占销量七成,哲学社科区依旧冷清;短视频荐书火爆,但《观象敦煌》等专业书籍仍少人问津。这提醒我们:书香节的下半程,需从“热闹”走向“深刻”。当何同学紧握《将进酒》时,我们更期待她读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背后的孤独与超越。
从“腹有诗书”到“气自华”的蜕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茂名书香节用五天时间,证明了阅读能缝合代际、激活经典、照亮角落。但真正考验在于:当展台撤去,能否让奶龙诗词课延续到社区?能否将“学习强国”购书券转为日常机制?能否在乡村书屋复制“读书瞳”的神奇?
书香节的终极使命,不是缔造文化狂欢节,而是培育“日常的诗意”!当莫先生为女儿买的牛皮纸簿写满读书笔记,当许伯用听书器“读”完《三国演义》,当农家少年在征文里写下“我要写出比《逃家小猪》更美的家乡故事”……茂名便真正踏上了从“书籍生香”到“灵魂飘香”的进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