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情结


朱宴修
  今年8月2日,是马建华和她的队友下乡插队50周年纪念日,她计划在这一天,召集当年一起在金塘公社五联管理区的20多位知青回村里搞个简单的纪念活动,她邀请我参加,也邀请我弟弟宴文参加。因我弟和他们交往较多,而我那时虽然不在村里,但对知青活动的情况也是有所了解的。
  8月2日当天,他们共有23人从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地赶回,也有从香港赶回的。大家先集中在村委会开座谈会,由村党支部黄书记致欢迎词,并简要介绍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观看了五联发展的视频。大家还一起回顾当年下乡插队的感受和体会。知青许春临是个有心人,他把当年知青生活照和他们后来回访村里的照片制作成专题片,在会议室的大屏幕播放。当年英姿飒爽、青春靓丽的知青形象展现在大家的眼前。特别是那些带着小朋友回村走访的照片,好些人都认不出来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是啊,岁月如梭,往事如烟。当年16、17岁的知青,现在都是奔70的大爷大妈了,认不出也很正常啊。会后全体知青在村委会办公楼前照相留念。村委还组织他们逐个村参观访问,看到村村通水泥路,普遍农户都建起了漂亮的楼房,而且每户都有个小庭院,楼房建在果园中,成了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知青们看到如此巨大的变化,赞叹不已。
  历史重回到1975年7月,马建华和她的同学刚从茂名石油公司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当时正是全国上山下乡高潮,他们满怀激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刚中学毕业10多天就下到村里来了,其中有一对是姐弟两人,弟弟才初中毕业,就跟着姐姐一起下农村来了。那时到五联管理区下乡插队的29个知青,分配到10个生产队,每队2人或3人,我所在的沙洲坡村有3人,就是马建华和另外两个女同学。他们从小在城市生活,从未离开过父母,现在要到一个比较落后的农村工作和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然会很多。首先他们要过的生活关。因为没有集中开饭,要靠他们自己煮饭。市里是烧燃气做饭,而农村是烧柴草做饭的,这关就不容易过,有时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有饭吃。其次是冲凉问题。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这里的农村多是些泥砖房,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冲凉房,对女知青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当时我堂嫂是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她很关心知青生活,想办法专门搭建了一个冲凉房,让马建华她们三个女知青来这里冲凉,使她们很感动。吃饭的菜也不好解决,要到几公里外的陈垌圩才有菜买,很不方便。于是村里人这个送一把青菜,那个送一些咸菜,就这样免强凑合着吃。应该说,知青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关,农村中的插田、收割、担糞水等,样样都是重体力劳动,而且都是在烈日下进行。不要说从来未干过这么重活的知青,就是老农也不好受。一天劳动归来,知青们腰酸背痛,十分难受。但他们克服困难,从不退缩,咬牙坚持。村干部和群众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耐心教会他们劳动技能,并尽量安排一些较轻的农活给他们干,使他们逐步度过劳动关。
  这批知青在农村插队二年多,直到1977年12月底才收队回城。虽然只有两年零五个月时间,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场深刻的磨练,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由于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大家相互扶持和相互帮助,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和村民结下深厚的情谊。特别是马建华同志,把村里作为第二故乡,经常回村里探访。她对我堂嫂一家,更是关心帮助,比亲人还要亲。我们村每年的重阳敬老活动搞得特别热闹,由村里的年轻人赞助,请全村人一起吃团圆饭过敬老节,看歌舞表演。马建华和她的队友每年都回村里和村民一起过节,她已连续12年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和纪念品,光这一项每年就花好几千元。我们村是荔枝、龙眼之乡,每年荔枝成熟时候,马建华和队友都要回村里看看,感受荔红时节的欢乐。她说,如果是为了吃荔枝,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有得吃了,何必跑那么远回村吃呢?就是因为对村里的热爱,喜欢看荔枝丰收的情景,感受亲手摘荔枝吃的乐趣,这和在市场上买来吃的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村里的正超叔和马建华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前些时候马建华回村里和正超叔一起过生日,一起切蛋糕吃蛋糕,场面十分热闹。今年正超叔的龙眼长得特别好,压满枝头,随手可摘。当知道马建华他们要回来,就留着等他们回来一起采摘。当知青们来到龙眼树下,边摘边吃,有说有笑,那种温馨愉悦的情景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据我所知,他们这批知青回城后都有所作为,有的先后考上大学,有的成为茂名石化公司的重要技术骨干,担任重要职务;有的教书育人,成为高级教师或中学校长;有个成为茂名石化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更多的成为企业骨干,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和这群知青接触,也使我受到教育。他们下乡插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和农村群众结下的情谊十分宝贵,他们的知青情结十分感人。愿他们的知青情结源远流长,永不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