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返乡教师夫妇的教育担当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捷 实习生 李海玲 梁熙怡 通讯员 李煜莹
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奋进征程中,教育始终是激活乡土动能、厚植发展根基的核心力量。当高州市以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包括潘州中学在内的“十校、十路、十公园”项目建设时,一对怀揣赤子之心的教师夫妇,从省内知名中学毅然归来。带着十年教育深耕的积淀,将对故土的眷恋化作育人的行动,在潘州中学的讲台上践行着“人才回归反哺家乡”的时代担当,成为高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画卷中动人的一笔。他们就是潘州中学老师——伍儒志与陈敏。
十年磨剑:积淀反哺家乡的“教育底气”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伍儒志与陈敏在省内优质中学深耕十年,不仅积累了丰硕的育人成果,更淬炼出一套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他们的育人成果显著:数年来共同培育的学子中,一批优秀者叩开了顶尖高校的大门;陈敏老师指导的学子更连续数年在广东省中学生生物竞赛中摘金夺银。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两人对教学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学科实践的创新探索。作为高中地理备课组长,伍儒志针对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抽象空间概念,创新运用地球仪配合手电筒模拟昼夜更替、动画演示等直观方式化解难点;更独创“生活情境教学法”,在讲授“城市化”时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本地城中村变化,让经纬线与城乡规划、气候变迁等身边案例深度融合,使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陈敏则深耕生物学科,一方面结合疫情中的病毒结构、疫苗原理等时事热点,化解DNA复制、减数分裂等内容的枯燥性;另一方面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创设“解题思路建模”方法,通过遗传系谱图绘制步骤、实验变量分析模板等工具,系统提升学生的逻辑推导与信息提取能力。
二人的实践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更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工匠精神”。正如潘州中学校长所言:“伍儒志、陈敏夫妇带回的,不仅是个人的教学智慧,更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高质量育人体系,这正是当前高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最急需的‘养分’。”
乡愁为引:响应号召的“双向奔赴”
“家乡的教育需要人,我们就该回来。”伍儒志的话语朴素却坚定。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州人,他见证了家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跨越,更深知硬件提升后,师资力量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去年春节,当夫妇俩看到家乡中学翻新的多媒体教室、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恰逢潘州中学作为高州市2025年重点民生工程启动建设——这所承载着“办人民满意教育”使命的学校,正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要抓手助力“百千万工程”。这场“个人意愿”与“家乡需求”的精准对接,恰是高州实施“人才回归”战略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高州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将教育作为“百千万工程”中“强县”的核心支撑,出台系列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回流。从改善教师待遇到搭建专业成长平台,从优化办学条件到创新育人模式,一系列举措让“回乡任教”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才的主动选择。潘州中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将人才引进与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为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育人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扎根深耕:融入乡土的“教育创新”
站在潘州中学的讲台上,伍儒志和陈敏很快找到了“接地气”的教学密码。他们深知,高质量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于是,陈敏的生物课上,荔枝树的生长周期成了光合作用的鲜活教材,家乡特产的培育过程化作“生物与社会”的探究课题;伍儒志则带着学生丈量村落、绘制地形图,用地理视角解读高州“山环水绕”的人居智慧,将荔枝产业等本土元素融入课堂,原本抽象的洋流分布知识,也通过类比本地河流走向变得通俗易懂。
这种“带着乡愁的教育创新”,正是高州推进“立德树人”与“乡土育人”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他们筹备的“乡土研学社”,计划将课堂延伸到荔枝种植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针对家乡学生特点设计的“多媒体赋能课堂”,通过图片、视频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科技前沿,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大局。
潘州中学校长感慨:“伍儒志、陈敏两位老师均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不仅有高层次学历,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桃李满天下。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让教育既有理论可依,又接轨实际,既瞄准高考又着眼长远。这与我校为保障学生成长所付出的心血一脉相承,正是我们建设潘州中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追求,也是学校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所在。”
星火燎原:人才回归的“蝴蝶效应”
回到高州的日子里,伍儒志夫妇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的踏实——母亲的荔枝蜜、孩子熟悉的乡音、工作的从容安稳,更有教育者被需要的价值感。“每天多讲一道题,多为学生们拓宽一点视野,都是在为家乡的未来添砖加瓦。”伍儒志的话,道出了无数回归人才的心声。
在他们的带动下,已有在外任教的高州籍教师主动联系潘州中学,表达了回乡任教的意愿,由此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这种“归雁效应”,正是高州教育在“百千万工程”中展现的动人图景:人才因教育事业集聚,教育事业因人才加入而振兴,而振兴的教育,终将成为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对此,当地教育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归雁”安心扎根,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高州学子,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的教育动能。
夕阳下,潘州中学的教室里,伍儒志正和学生讨论高州城市规划图;实验室中,陈敏在指导学生观察稻穗切片。他们的身影与潘州中学的校园、远处的稻田相映,构成一幅和谐画面——这画面里,有归雁反哺的深情,更有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希望。有学子们的成长梦想,有高州教育的振兴希望,更有“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庄严承诺在乡土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