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食惯嘴”的前世今生
王崇宁
在粤西信宜的美食版图上,“食惯嘴”三个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当我们在搜索引擎输入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时,就会弹出信宜特色美食“食惯嘴粉皮”的推介:食惯嘴粉皮是信宜市一道传统美食,已有100多年历史。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池洞一姓谢的农民,在东镇往怀乡的大道边(今大坡附近)开办了一间经营粉皮的小食店。为使小店生意兴隆,该店主苦心钻研,经数年多次试验,终于使自己制作的粉皮粉嫩皮薄、香滑软韧、细条均匀、美味可口,吃过粉皮者,都回味无穷,被食客誉为“食惯嘴”。
然而,当地老人口中流传的版本,却为这个美味传说增添了更多人间烟火气。
在很早以前,一条古驿道从怀乡中堂出来,经过池洞岭砥到大坡的芒尾铺村,再到东镇礼墟、大木垌等地辗转到达镇隆窦州城。当挑担赶集的人们步行四五堂路(一堂路相当于5公里)到达芒尾铺时,就要在这里吃午餐并作休整。一个叫罗盛利的精明村民看到了商机,起初是在芒尾铺煮粥卖,赚几个小钱。而客人说吃粥很快会被消化掉,要求他做些能耐饥饿的食物,但又不能太贵。那时的大米和猪肉是珍贵食物,一般人消费不起。罗盛利煞费苦心,先做了个番薯送白粥,效果改善了些,可还是因没有油水不够理想。想来想去,就再搞了个汤粉。因粉皮嫩滑,又有油水,不易消化,半碗粉皮可配一大碗汤,管个饱。故此,精明的罗盛利在这里首创了“抛粉”绝技——将雪白的粉皮竖直抛向两米高空,再用铁饭捞稳稳接住,如此反复几次才入锅烹煮。这既是一场引人驻足的表演,更暗藏美食的玄机:经过抛甩的粉皮更能吸收汤汁的鲜美。这样,一来是吸引顾客的眼球,二来是让客人馋到流口水,吃起来就特感觉好味。听说有不少食客就是奔着老板这点抛粉“小杂技”而前来光顾的。
那时,信宜盛产菜篮、谷箩等竹器制品,和木凳、脚盘、水桶等木器制品,赶集的人们在芒尾铺吃饱后,便挑货物到石龟咀驿站(现在信宜北高速出口附近)收购。“石龟咀”是因河边山体压着块大石头酷似石龟咀而得名。商贩们将这些收购来的生活用品,沿水路撑竹排直达窦州墟贩卖,远的还可到达吴川梅菉。
石龟咀大河还架设有一座简易的木板桥,使得这一带的人气特别兴旺。罗盛利再次抓住商机,随之,“石龟咀抛粉分店”应运而生,吸引着四周来客。
当食客们相约“去石龟咀食粉”时,总会被调侃“我看你是食惯嘴了就真”。久而久之,这个充满生活情趣的戏称,反而取代了原本的地名。后来随着“罗信”公路开通,信宜县城也从镇隆迁上东镇。而“食惯嘴”离县城不到十公里,此地缘更显重要了。
随着时代变迁,这道美食也在不断进化。周村有个村民叫叶德茂,原在广西某米粉店当厨师。他也看到了商机,故回到家乡的周村路口开了首间“食惯嘴粉店”。他将广西米粉工艺与本地传统结合,创新出“生熟米混合磨浆”的独门技法。凌晨四点的石磨声中,米浆要经过反复研磨,才能成就那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的粉皮。一勺特制豉油,几粒香脆芝麻,最简单的配料反而最能凸显米香本色。
除了捞粉外,还兼做炒粉。先将猪大肠或猪瘦肉炒熟,再把粉皮捣入一起炒香。这样的口感味道更好,而就是成本高,根据顾客需求而定。要是当天卖不完的粉皮,就晒干制成粉丝另售。随着食惯嘴粉皮走红,原来的石龟咀抛粉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的食惯嘴美食街,早已成为信宜的美食地标。从信宜食惯嘴街到珠三角城市群,这道承载着乡愁的米粉,跟着信宜人的脚步走向世界。当食客们啜吸着滑嫩的粉皮时,咀嚼的是一段跨越历史时空的味觉传奇。
食惯嘴,齿留香。信宜食惯嘴粉这个标志性餐饮业,直接带动着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它不仅是茂名市认定的文旅特色美食,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