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捕蝉
霞海
树林的蝉鸣声伴随着夏日的热浪悄然而至,点沸了整个夏季的光阴。
又是小时候一年一度的捕蝉时节。我赶紧将用糖果饼干与邻家孩童换来的生胶球,放进玻璃瓶中,倒进煤油,拧紧盖子,待生胶球溶化后,在竹竿一端缠上玻璃瓶中的胶糊,就到树林里捕蝉。
捕蝉讲究技巧,蝉总是爬在茂密的树枝上,不容易被人发现。要循着蝉鸣声去寻找,发现目标后,竹竿要从蝉尾部悄悄接近,竹竿尽量减少抖动,屏住气对准蝉翅膀快速戳击,黏住后即可捕获。如果黏住的是雄蝉,它会叫个不停;如果是雌蝉,它会使劲地拍打着翅膀,但不管它们怎样挣扎都无济于事了。但如果黏住蝉的头部,有时蝉也会挣脱飞走,落得空欢一场。
在山坡上,我们收集一些干树叶和干柴生火,举行煨蝉盛宴。我们将捕获的蝉埋入烧旺的柴炭中,几分钟后,用烧火棍轻轻将蝉从柴灰中扒出,空气中马上弥漫着诱人的香气,我们使劲吹掉蝉上面的灰烬,放进口里慢慢品味,完全沉浸在无尽的享受之中。
捕蝉充满快乐,有时也有危险。雨后的一天中午,蝉正在树桠上欢歌。因竹竿不够长,我爬上一棵树杈,雨后树滑,身体失去平衡,从树上跌落地上,扭伤了脚,用山草药敷了一周才痊愈。
那时候,小伙伴衣袋里都装有几只剪掉了羽翼的蝉。课间无聊时,拿出来玩弄一番。记得有一回,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课,教室里静得出奇。突然,不知谁的衣袋里传出一阵“知——知——知”的蝉鸣,那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响亮刺耳。同学们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一阵哄笑。老师板着脸走下讲台,没收了那位同学的蝉,拿到课室外面放生了,并宣布以后谁也不准将蝉带到学校来。老师此话一出,我们心里顿感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整个夏天的乐趣。
白天,我们捕蝉,晚上捉蝉蛹。夜幕降临后,蝉蛹纷纷从地下的小洞里钻出来,爬上树干,准备完成生命蜕变。我和弟弟提着昏暗的煤油灯,在每一棵树上仔细地照来照去,寻找蝉蛹,一经发现马上捉进纸盒里。可惜树林里捉蝉蛹的孩子太多,我们的收获总不如人意,一晚下来也只能捉到十多个。
蝉蛹鲜嫩比蝉好吃。一进家门,我们便急不可待地催促母亲用铁锅油炒蝉蛹。那年代.物质匮乏,半个月吃不到一顿肉,如今看到蝉蛹已是垂涎欲滴。母亲是一位小学老师,满面慈祥。她平静地对我们兄弟说:“这些蝉蛹在地下蛰伏了漫长岁月,短的几年,长的甚至十几年。它们历经风风雨雨,终于等到破土而出的这一天,可刚来到这个世界,就被你们逮住吃了,这样未免太残忍了吧,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她目光闪烁着智慧光芒,继续说:“不如我们把它们放在桌子上,静静观察它们金蝉脱壳的奇妙过程,这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规律,更能体会到生命蜕变的壮美,这样的收获,远比满足口腹之欲更有意义。”
顿了顿,母亲接着说:“蝉蛹蜕出的壳,叫‘虫蜕’,是一味中药,常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及小儿惊风等。你们可以将蝉蛹壳收集起来,待夏季结束后,卖给中药店,一来可以满足需要用虫退医治的病人,二来也可以赚些零钱购买学习用品,一举两得!”
我们听从了母亲的教诲,小心翼翼地将蝉蛹排列在桌面上,屏息凝神地注视着这些小生命。不一会儿,蝉蛹的背部先是微微颤动,接着“咔嚓”一声,坚硬的表皮沿着背脊纵向裂开 一道细缝。这裂缝渐渐扩大,又横向延伸,渐渐地,一个湿润嫩绿色的身影从裂缝中露出,那是蝉的背部和新生的翅膀。再过一会儿,新生的蝉缓慢地从旧壳中完全挣脱出来。它静静地伏在那里,等待翅膀变得坚硬有力。突然,它振动双翅,发出清脆的“扑扑”声,在我们的惊叹声中腾空而起,在屋子里飞翔,接着飞向窗外的树梢。桌面上,只留下金黄色的蝉蜕,静静地诉说着方才那场生命的蜕变。
这一刻,我们真切感受到母亲这番话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她不是在简单地制止我们的行为,而是通过引导我们观察蝉的蜕变,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懂得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规律,让自然界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既培养了我们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又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让我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
每天晚上,我和弟弟依然去捉蝉蛹,但目的却和以前截然不同,我们是为保护蝉蛹而去,而且还用母亲教育我们的道理去感化其他小伙伴尊重蝉蛹生命。夏季结束了,我和弟弟保护了一大批蝉蛹,收获了一大袋蝉蛹壳,卖给药店老板,换取零钱购买了铅笔和作业本,减轻了父母负担,内心充满着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
转眼间,五十多个春秋飞逝,而蝉鸣年年如期而至,依然“知知”地喧哗不停,无甚变化。然而,我早已告别童年迈入了古稀之年。我伫立于城市高楼的阳台,俯瞰着花园的绿树,倾听着蝉鸣的演奏曲,回想着母亲当年对我们的教诲,追忆着童年与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