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电白疍家风俗
■肖景文
海上不闻昔时乐,风起浪涌旧景现。疍棚古迹难寻觅,疍家风俗电白存。
电白的疍民,大致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据老一辈疍家人说,由于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的迁徙特点,在19世纪的某一天,他们的祖先发现这个位于电白的海湾,是一个理想的避风港,于是就在这里搭起了疍家棚。他们一代接着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对聚居的水东、博贺两个镇,极小部份分布在内陆的沙琅镇琅江边一带,并延续着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
疍民群居水面的习俗
疍民以舟楫为家,长年累月居于海湾,以捕鱼、摆渡、运输为生。通常每船为一个家庭单位,老少三代都住在船舱中。船舱上面覆盖席篷,一般以篾夹阔大的帆叶编织成,船篷分为两节,可以前后推移,十分轻便,捕鱼时可叠放于后舱上,晚上拉开覆盖全船,遮蔽风雨霜露,便于生活。官府渔课,亦以船为单位计征。疍民喜爱洁净,住船每天清洗多次。舱内船板,全用桐油刷过。不管主人、客人在船内俱是赤足行走。明清至民国期间,在水东、博贺就已经有不少疍民沿海港之滨架棚聚居。这些木棚俗称“疍家棚”,一律为鸽笼式的高脚吊楼。一排排木棚连成一片纵横有序地排列在沙滩上,构成具有强烈而独特魅力的疍民风俗色彩。
1980年后,电白疍民居沙滩棚已大部份迁入新建水泥结构的楼房,至此传统的水上船居和沙滩棚居生活宣告结束,其部分起居习俗也随之消逝。
疍民的生活与服饰
电白疍民的服饰,具有较独特而鲜明的族群色彩。尤其是妇女的衣服及头、耳、颈、手、脚的装饰品,特别丰富突出,是摄影、美术、文学等文艺爱好者最喜欢描绘的“疍家海女”的经典形象。
电白疍民妇女极其重视服饰,崇尚银器,她们身体的每一个重要部位都要以制饰品予以打扮。她们平时常身穿蓝黑或青黑两色连缀而成的圆襟上衣,称“两色衣”或“扎衣”,结银铜制的钮扣,无衣“或”扎衣。结银或铜制的纽扣,无领,领圈上捆着五色线。上衣阔大,长及膝部,裤子宽短。短裤长衣是电白的疍家女服饰的特点,尤能凸显其体格健硕、粗臂、翘臀的形体魅力。而且两色剪接斜襟的扎衣,富有渔家气息。已婚妇女耳戴耳钩,未婚姑娘则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此外套银镯、脚套银环,颈套银圈,左、右手指戴金、银戒指。全身上下,银光闪烁,走起路来当当作响,颇有韵致。故此,西方人类学者谓疍民妇女是五洲最爱打扮的渔民。
电白疍民男子常年在海上捕鱼,饱经风雨,烈日吹袭,皮肤黝黑粗糙。为了保护体肤,他们常戴着铜罗帽挡风雨热暑。他们不论内、外衣,都喜欢用染鱼网的薯莨水柒后而穿(能耐海水的浸蚀)。为了适应劳动的需要,在船上2~4岁的孩子,用绳索缚住腰部,防不慎跌落海中,2岁以下的背带为适用,上端附有盖头布,使孩子免受风吹日晒。疍民的孩子很小就学会撑船织网,帮其父母捕鱼,而没有机会上学。疍民日常的生活起居颇多忌讳,船上行走不穿鞋,亦不准穿鞋者登船。如饮食时,碗、盘、汤匙等餐具忌倒覆放置;吃鱼时不将鱼身翻转另一侧取食等。
疍家人婚俗
民国时期,电白疍民男女年龄至16~18岁时,便可讨论婚嫁。旧时婚嫁,大都由包办式的媒人撮合介绍,在男女双方有意成婚时,由双方父母主婚确定聘金和日期。大致有如下过程:(一)合婚。由男方托媒人往女家物色对象,或由女家把婚书托媒婆送到男家。在合婚的三日内,只要男家没有打破碗碟等日常用品,就可以成婚。有的还要到神庙拜佛求签书许可,才能定婚。(二)定婚。男家择定好日子,送聘礼到女家,谓之“过定”。礼式有戒指、银链、八尺靓布,并设定聘金。结婚吉日的前三天,新娘要在船上待嫁唱嫁歌,而父母也要唱“咸水歌”教育女儿要勤俭持家,遵守妇道。新郎家中,也是一连几天以唱“咸水歌”为主,新郎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勤劳耕海、夫妻恩爱、传宗接代等,当晚有多子、富贵的男子给新郎戴毡帽、披红布。迎亲当日,女方选定四位渔妇,将头罩红绸的新娘背到男方家去;还有两个美丽的姑娘,一个撑大红伞走在新娘的前面开路,另一个托着礼盘跟在新娘后面,将新娘迎进家门之后,还要举行跨火盆,吃汤圆、给长辈敬茶、拜祭祖先等仪式,然后连续三天宴请宾朋,才算婚礼正式完成。
水上驾艇的疍家女
民国期间,博贺曾一度是向内地输送食盐的港口码头。电白沿海一带生产的食盐,都由各地运来博贺港,统一从这里调配运输到江西、湖南以及粤北山区。在宽阔的渔港里到处都有疍家女忙碌的身影,她们或载客过渡,或兜售水果、柴米,或送酒、送菜。只要客人招呼一声,她们就驾着小艇,很快出现在客人眼前。这些疍家妹穿着俏丽的长衫,裤子阔而短,脚上不穿鞋袜。她们性情豪放,善于谈笑。
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中,经常互相唱答《咸水歌》而自娱,如:“月光光,照地堂,阿妈织网到天光;秋风吹过月明琅,妹在驳艇等情郎。”诸多歌谣的传唱,使港湾曼乐之声终日不绝于耳。
由于长期与轮船一些年轻的船工接触,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在互相了解之后,疍家的年轻男女们通过对唱歌声吐露真情实意来结合。如:“春花影照秋月面,誓盟月下表心坚。乘艇当初花香客,日久生情吐真言。走马行船灯过面,天交缘分放海边。阿哥不负阿妹意,共定终生不胜言。”从情歌对唱充分反映“咸水歌”的生活意义,他们从歌声互相沟通表达爱意结合,在艰苦劳动中也用歌声来宣泄苦闷、抒发快乐,借以调剂生活,见人唱人,见物咏物,以歌寄志。
时光荏苒,曾经摇撸驳艇撒网、渔歌晚唱的疍家图景逐渐湮没在渔业现代化的洪流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如今的电白疍民洗脚上岸,在新家园开始了新生活,成为新一代“陆上疍家人”。
电白歌谣,如咸水歌、叹歌等,因声韵近诗,语言富有地方特色,至今依然在电白沿海人民口头上流传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