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种养合作社抢抓绿色发展新机遇

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荔枝柴土窑烧鸡。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柯丽云 摄

果园里待摘的“阳光玫瑰”葡萄

企业团建的好去处

亲子活动星空帐篷节

整洁美丽的牙象村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池榕
  在荔枝柴燃烧的“哔剥”声中,土窑传出阵阵烧鸡香味;不远处的葡萄园里,一串串“阳光玫瑰”散发诱人的甜蜜;临近的亲子园,孩子们的笑声洒满荔枝林……作为茂南区金塘镇牙象村委会的乡村振兴典范,黎山聚源种养合作社借助城郊优势,一边大力推广新技术,一边将传统非遗技艺发扬光大,发展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抓住机遇回乡创业
  近日,记者来到黎山聚源种养合作社,只见风拂稻田,饱满的稻穗随风轻舞,桑叶田里桑叶翻飞,“唰唰”声驱赶着暑气,孩子们在荔枝林下的一片片阴凉里奔跑跳跃,葡萄园、番石榴田硕果累累,正等待采摘。上个月,“诗意茂南·荔枝诗会”2025著名诗人作家茂名采风行活动成功举办,其中一个采风参观点就设在该合作社,大家赏田园风光、品尝特色美食,在果香和烟火中探寻诗意。
  “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好是我们回来创业的最主要原因。”合作社负责人莫积桃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放弃深圳的生意回乡创业的缘由:2017年,露天矿生态公园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周边村镇“同频共振”,牙象村也变成了一块投资发展的热土,莫积桃看到家乡巨变感慨万分。
  “开始做农业的契机源于一个番石榴。”莫积桃说,他在镇圩偶然认识了一位卖番石榴的阿姨,她卖的价钱比市场上贵一倍,却供不应求,在闲聊中得知阿姨用农家肥种本地番石榴,果大松脆清甜,客人们还喜欢到她家采摘并体验农家乐,番石榴根本不愁卖。这件事让莫积桃打开了创业思路,露天矿生态公园带来了巨量客流,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当年他就和家人在村中租了60多亩地开始试种水果,从此在“搞”农业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很多村民不看好,用农村话说就是‘耕田稳到食?’”莫积桃表示,自己刚开始种地时什么都不会,连除草剂在哪买都不知道。这么多年一步一步走过来,从当初的60多亩地到现在的200亩,发展有果园、餐饮、亲子园三个部门,秘诀就是提升认知,亲力亲为,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土窑鸡制作技艺
  漫步在聚源果园内,莫积桃一边检查果树一边介绍,果园现有十几个水果品种,如番石榴、阳光玫瑰、桑葚、百香果、脆皮金桔、圣女果等等。该社还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循环农业等新技术,比如果园散养走地鸡,鸡粪收集起来给果树施肥,鸡供给合作社餐饮部制作菜品。
  才走近餐饮部,记者就闻到空气中隐隐约约的烧鸡香味。“我家族是做土窑烧的,烧猪烧鸡等等。荔枝柴土窑烧鸡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又结合祖传的土窑烧技艺进行了改良。”莫积桃表示,他们出品的烧鸡,在传承中创新,选用自家果园产的走地鸡,就地取材荔枝木作为土窑烧的柴火,土窑搭建借鉴了祖辈们的经验,鸡肉腌制也有自己的独特配方。烧鸡美味鲜嫩又带着点焦香,吸引了不少“老饕”寻味而来,生意好时一天能销售200多只。除了烧鸡,特色菜杨桃猪手和牛百叶炒牛胸沙也是食客们必点菜品。
  正值暑假,该社的“荔枝树下亲子园”每天都有不少亲子家庭前来游玩,体验采摘水果、品尝美食、运动健体等活动,这里成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远离电子产品的一个好去处。“果园和非遗美食的作用是引流,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生存下去,我们依靠的是活动项目策划。”莫积桃表示,该社有专门的策划团队,为企业、学校定制团建和研学活动,提供一条龙服务,每年春游秋游到访的学生有几万人次,全年游客总数12万多人次。
  近年来,该社逐步完善“农户+合作社+市场”的经营机制,开展种植、采摘、养殖、餐饮(团建)、农耕研学、休闲旅游等项目,结合非遗技艺,以文化赋能企业发展。
  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
  牙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飞表示,黎山聚源种养合作社是金塘镇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和抓手,流转土地200多亩,每亩平均一千多元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同时为100多个农民工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年人均收入4万多元。合作社先后获得茂名市茂南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茂南区科普示范基地、省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牙象村毗邻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油城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走进牙象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统一白墙灰瓦的村居民房整洁有序,美丽庭院花香阵阵,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陈飞介绍,牙象村拥有耕地面积3320亩,集体流转2600多亩土地进行连片开发,连片轮种水稻和蔬菜等农作物。目前村中已完成污水治理、道路硬底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成了凤鹉农业基地、聚源果园、农庄、牙象游乐园等一批文旅项目,给予村民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未来,牙象村将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主导,建设环境优美、基础完善、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