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助力村道建设 彰显民生温度


邹玉芳(茂南)
  据茂名日报报道,在人大代表的全程跟进下,信宜市思贺镇岗坳村依托“民生微实事”项目,将一条原宽仅3米、长350米的村道拓宽至5米,并完成水泥硬底化改造,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会车困难等问题,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畅通之路。
  笔者常于周末前往信宜登山游览,沿途穿行于乡村地带,发现当地道路大多依山而建,弯多路窄,这让笔者对岗坳村的道路状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正如新闻中提及的一位村民张大伯所言:“若遇对面来车,必须倒车上百米才能找到空地让行。”这样的狭窄村道,看似是交通上的“肠梗阻”,实则是制约民生发展的关键瓶颈。
  在狭窄道路上会车时,村民往往需要倒车避让,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例如,村道尤其是山区道路普遍缺乏专用会车区,倒车距离较长,视线不佳的弯道极易引发碰撞事故;多数村道未配备照明设施,夜间倒车风险倍增;许多村民驾驶的是农用车或摩托车,缺少倒车雷达等安全装置,只能依赖后视镜观察,存在较大的视觉盲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老年人驾驶电动车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不足,在陡坡路段倒车时更容易发生失控。这些隐患不仅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交通发展。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不应只在选举期间才倾听选民呼声,而应始终关注基层动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岗坳村原有村道为单行土路,即便完成了硬化处理,这条原本仅有3米宽的村道,依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思贺镇人大代表、岗坳村党支部书记范晓与当地其他人大代表一道积极行动,联合信宜市公路局多次实地勘察,将该项目列为重点民生事项。那一刻,“我当代表为人民”不仅是庄严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此次村道拓宽工程的亮点在于,人大代表不仅是建议的提出者,更是项目的直接推动者和质量监督者。从筹资到施工质量监管,代表们为民履职时不再只是单纯的“传声筒”,而是积极筹措专项资金4.5万元,将原3米的狭窄村道拓宽至5米,使过往车辆无需再为会车提心吊胆,也无需长时间后车、避让来车,以有限资金实现了最大的民生效益,显著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充分践行了“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一俗语所蕴含的高效理念。
  为确保施工质量,人大代表还担任“项目监督员”,每日驻点监督工程进度,甚至对使用的水泥强度等级(即水泥标号)进行了严格检测,确保道路质量安全。面对雨季施工难题,代表们协调施工方采取“分段作业、错峰施工”方案,仅用14天便提前完成拓宽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1200多名村民的出行条件。
  这既是代表对民声的迅速响应,也是基层治理中问题导向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典范,真正践行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不负人民群众的信任与重托。
  俗话说,“路通财通”。岗坳村这条350米长的村道整治虽然短,意义却十分深远。思贺镇人大代表为民履职注重聚焦“微实事”,用心用情修好这条乡村振兴致富路,使其成为一条“百千万工程”的安全畅通道路,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何岗坳村的村道能如此迅速见效?人大代表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这350米村道,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的不仅是路面的长度和宽度,更是民心向背的温度;衡量的不仅是工程进度,更是基层治理的精度。
  岗坳村的实践表明:改变农村面貌不必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采取切实贴近群众实际需求的务实举措。
  现实中,仍有不少大型工程项目因流程烦琐、协调困难而导致建设周期过长、效率低下。相比之下,岗坳村这种由人大代表牵头、群众参与、快速推进的小型民生工程,无疑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