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排白石思贺三镇特色产业齐发力
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产业兴百姓富振兴答卷


▲钱排镇“信字号”大芥菜。

▲思贺镇的“绿色金矿”——八角产业。
通讯员 王庆珍 黄瑜 黄国通 杨嘉丽 黄炳森
近年来,钱排镇、白石镇和思贺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创新驱动和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钱排镇牢牢抓住银妃李以及大芥菜入选“信字号”品牌效应,推动银妃李与大芥菜产业双翼齐飞,共绘富民强镇多彩画卷。白石镇聚焦信宜李、红鹦桃、澳洲坚果三大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和农文旅融合,实现农户增收。思贺镇则依托优质水资源和传统八角产业,以山泉水厂建设和八角矮化改良为突破口,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三镇通过特色产业协同发展,为“百千万工程”实施注入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钱排镇 “信字号”农产品双翼齐飞共绘富民强镇多彩画卷
作为“信字号”优质农产品品控溯源体系的产品,无论是“大芥菜”,还是“银妃李”,都有着漂亮的品控表现。
钱排镇农业农村办主任陈剑冰介绍,“银妃李”是信宜首个纳入“信字号”品控溯源体系的农产品,后来山水双合大芥菜也加入了“信字号”品牌。农民销售“银妃李”,每公斤增收6元,而大芥菜每公斤增收约4元,品牌效应明显。截至目前,全镇已授权5家经营主体使用“信字号”大芥菜品牌,建立300个“信字号”银妃李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授权2000余户种植户和33家企业使用“银妃”商标。
据了解,钱排镇15个行政村已实现“银妃李”种植全覆盖,总面积达10.2万亩,年产量约13万吨。当前正值“银妃李”采收旺季,果农们正加紧采摘,各临时收购点和销售点也进入繁忙阶段。每天有大量鲜果在集散中心进行分拣包装,并通过广东省供销合作社支持建设的天业(信宜)冷链物流基地,以冷链运输方式供应市场。
在解决李果种植销售的同时,钱排镇还通过代加工模式以及创新设计,不断延伸银妃李“二产”加工业。
广东赢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丽光介绍,公司目前设有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果汁、果块和调配原浆。其中,第一条打浆生产线日处理能力为50吨,每小时产能5吨,实行两班制生产时可达100吨/天。果块生产线采用人工去核加工后快速速冻的工艺进行原料储存,当前产能为20吨/天,两班制生产时可提升至40吨/天。
文创赋能信宜李发展新动能。当前,钱排镇重点开发了系列李产品,包括创新研发的“李子宴”特色菜品、银妃李月饼、曲奇饼干、茶饮等糕点甜品,以及银妃李干红、果脯、果干、果露、果浆等加工食品。这些产品作为旅游伴手礼,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哪个因“李”而来,都可以满载而归。
钱排镇另一张农业名片——大芥菜,通过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密码”。
每年钱排大芥菜种植面积约6000亩,产值约1亿元。在大芥菜产业上,钱排镇也通过研发“芥菜宴”,打造“信字号”钱排大芥菜手礼,并延伸至大芥菜加工,开发菜干、酸菜等多种食用产品。
“信字号”的品牌加持下,钱排银妃李与大芥菜产业双翼齐飞。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银妃李和大芥菜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钱排镇也有了新的发展规划。
钱排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银妃李产业发展方面,当前重点推进四项工作:一是防范风险,包括病虫害风险、种质延续风险,更重要的是市场风险。该镇已派出工作组前往福建、潮汕等地对接厂家,并通过运费补贴方式大力开拓北方市场;另外,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及社村公司作用,保障农户收益。二是做强做大深加工,依托三华李产业园,研发生产果浆、益生菌等产品,预计今年本地深加工将消化鲜果约1万吨。三是维护市场秩序,大力整治假冒“银妃李”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四是大力推进“银妃李”产业实现现代化,创新“低空经济+银妃李产业”发展模式,开展植保、采摘、无人机运输、品控、自动化分拣、一件代发等一体化服务,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在大芥菜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三项措施:建立多个种植示范基地。延长大芥菜产业链条,提高菜干、酸菜等产品深加工水平。持续打造大芥菜品牌,深化“山水双合”钱排大芥菜品控溯源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钱排镇将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拓链等举措,促进银妃李和大芥菜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富民强镇。
白石镇 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助农增收
白石镇持续发展三大特色产业,打造信宜李、南华李全产业链,积极将红鹦桃纳入“信字号”品牌,扩大澳洲坚果种植规模,多方面助力农户增收。
在白石镇丽垌村,笔者看到信宜市供销社的服务队正在向农户收购信宜李,一筐筐满满当当的信宜李凝结着村民们的心血。据了解,信宜李、南华李是全镇核心支柱产业。2024年白石举办了首届优质信宜李、南华李选拔赛评比活动,邀请茂名农林学院的专业教授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以赛促学”激发农户科学种植热情。预计2025年产量提高8%,产值提高8%。白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白石镇2024年全镇种植面积达26000多亩,总产量28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2025年上市以来,所有送检的1200多批次产品均通过集信国控质量检测。为确保品质,镇政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开展技术培训;二是与供销社合作收购鲜果,加工成果浆、果脯等产品,延长产业链;三是拓展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目前农户平均增收超过5万元。
白石镇另一产业红鹦桃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接近2万株。红鹦桃产业未来将重点发展品种改良、规模扩张和向文旅结合方向延伸,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红鹦桃品牌。在今年“530享李季”白石红鹦桃品相好、口感好,备受群众好评,利用三华李度假区的客流量带动了红鹦桃采摘和销售,结合信宜李产业,形成了以李促桃的良好局面。据了解,该镇红鹦桃种植已有近十年历史,主要集中在金林村和利试村。今年在金林晟世公司的技术支持下,红鹦桃2号新品种成功上市,与原有1号品种形成5月至7月初的连续上市周期,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打造“红鹦桃”品牌,申报“信字号”认证;二是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三是发展“种植基地+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的农文旅融合模式,提升产业效益。
在吉度村的坚果种植基地,满山的坚果树整齐排列,郁郁葱葱。沉甸甸的坚果垂下,个头大,长势良好。在坚果树下面,还种植了生姜等林下作物,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据了解,坚果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公司免费向农户派发果苗,然后合作社负责管理,向农户收购坚果。目前,白石镇共种植1200亩澳洲坚果,主要分布在吉度村、坡坪村和四方田村等地,年产量120吨,年产值约130万元。按计划,2025年将扩种200亩,预计年产值可达300万元。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打造本地坚果品牌;二是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升坚果品质;三是扩大林下经济规模,推广“坚果+西瓜/花生”等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亩产效益,突出本地特色。
这三大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稳根基、新兴产业创增量、特色产业补链条”的协同发展格局,通过技术创新、品牌运营、三产融合三重路径,推动白石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思贺镇 “一水一果”双引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粤西生态屏障思贺镇,一场“青山变现”的产业革命正在火热进行。该镇以山泉水为脉、八角为媒,全力冲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在高田村S369线旁,思贺镇山泉水厂项目正在热火朝天推进,机械轰鸣作业,工人忙碌进行主体基础施工。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占总工程量的15%。为加快进度,下一步将增加施工人员,并新增吊车等机械设备,力争7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思贺镇森林覆盖率超76.7%,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经相关专业机构检测,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近年来,该镇引进国资企业信宜长寿泉水公司,投资约3000万元,建设思贺山泉水厂。项目于今年初动工建设,占地面积约5亩,计划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项目需要安装3条水质净化流水线,分别为成品水加工生产线、桶装水加工生产线、瓶装水加工生产线。建设水厂周边道路约800米,完善水厂配套设备设施等。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产,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2000万元以上。同时,将借助省档案馆、华师大、信达公司等帮扶单位在大湾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大湾区市场,逐步将该产业培育成为镇里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水厂建设同频共振的,是思贺的“绿色金矿”——八角产业,其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提质行动。在思贺镇八角高产高效科技示范园,去年年末矮化嫁接的八角枝条,已从嫁接树桩上蓬勃生长起来。
推进八角矮化嫁接,是思贺镇高质量发展八角产业的第一步重要工作。在高田、八排、吊枧村等八角种植大村看到,山林间全是八角树,这些八角树高大挺拔,矮的有五六米,高的有十几二十米,这个时节树冠上已长满了八角果,预期在10月份可以采摘。当地的八角种植户在查看八角长势的同时,也商讨着八角采摘后矮化嫁接事宜。吊枧村八角种植户邱科传表示,镇政府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推广矮化八角种植技术,既提高产量又便于采摘,还对嫁接枝条给予补贴。现在他计划对300棵八角树进行矮化改良,以提高经济效益。
思贺镇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引进种植八角,八角产业是当地群众“家门口”重要经济产业。至今,这些老八角树逐渐出现老化、树高、产量低、采摘危险系数高等情况,为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思贺设立专项资金,对开展矮化嫁接的种植户给予奖补。当前,该镇已有15户种植户申请奖补。据了解,思贺镇作为广东省南药专业镇,目前种植有八角4.6万亩,年产量约1.4万吨,年产值约1.7亿元。其大红八角以角瓣粗壮、香味浓郁、出油率超6%而闻名海内外。该镇正积极开展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户+高校产学研”的模式,对八角强链补链,进一步壮大八角产业。
思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思贺镇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八角产业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引进广西玉林优质八角品种,对现有八角林实施嫁接、矮化、增产等技改,引导合作社注册八角商标,提高品牌价值;二是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思贺八角种质鉴定、开发、培训等;三是与引入先有林农业公司建立200亩示范基地,通过奖补政策鼓励农户参与嫁接提质。在加工环节,建设晾晒场进行初加工,并与广州知名食品企业加强洽商,初步达成深加工合作意向。
从汩汩清泉到满山“绿宝”,思贺镇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以“一水一果”的特色产业布局,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