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让每个人都发光发热
邹玉芳(茂南)
“加10个人过来装车,这是发往新疆的货,必须赶在下午送达吴川机场。”6月22日,笔者在高州市大井镇万兴果业专业合作社见到六祥村委支部书记冯兴伟时,他正沙哑着嗓子指挥着现场工作,声音虽然沙哑,却透着干练与坚定。他站在货车旁,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
工人杨姨听到喊声,快步跑了过来:“冯书记,人都在冷库里分拣荔枝,我这就去叫他们!”
她迅速奔向冷库,拉开门,朝里面大声喊道:“装车的都出来,这批货要赶下午的航班发出去!”
100多平方米的冷库内,正在打包、分拣荔枝的男女工人们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50多岁的李姨将剪刀插进围裙兜里,小跑着出来;稍年长些的张姨脱下厚外套,随手搁在矮凳上,从裤兜里掏出厚手套边戴边往外走。
冯兴伟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抬头望了望火辣辣的太阳,催促道:“大家动作麻利点,赶时间!”
冷库外,10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一筐筐桂味荔枝整齐地摞着。李姨、张姨早已扛起一筐桂味,廖叔、甘叔则在车上接应,时不时用手背抹去迷了眼睛的汗水。车厢内另有两人正按照冷链要求,将一筐筐荔枝叠放整齐。
不断有村民骑着摩托车或三轮车,载着一筐筐用厚毛毯裹好的荔枝来到合作社。
合作社的工人们分工有序:有人利落地剪去多余的枝条,有人熟练地进行荔枝分拣分级,有人专注地过秤登记,还有人配合默契地完成装箱搬运。
果农们拿着小票,高兴地到财务室兑取现金。
“荔枝收购期间,我们24小时收货、发货。因为讲话太多,大家嗓子都哑了。像今天,仅乌鲁木齐就预订了3000箱,总计3万斤。人手严重不足,只要愿意干活的成年人,我都留下了。”冯兴伟笑着说道。
当满载荔枝的两辆货车驶离后,工人们又陆续回到冷库,继续剪枝、挑果、装箱、扛果……每个人干累了就与其他工人轮换岗位。
合作社门外的村道上,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川流不息,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
大井镇六祥、木广垌、青山三个村委会是高州桂味荔枝的主要产地。大井桂味相对迟熟,果皮带有尖刺,果肉厚实脆爽,带有淡淡的桂花香味,核特别小,深受大众喜爱。
荔红时节,需要大量工人进行分拣、装箱等工作。然而,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中的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老年人往往被贴上“需要照顾”的标签,他们一辈子耕作,老了依赖子女赡养,社会角色往往局限于“带孙”“做家务”的狭小空间。
而在合作社里,这些“爷爷奶奶”级的打工者彻底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证明:即使年老,依然可以挣钱。
一位正在剪枝的阿姨笑着说:“20元一小时,干得多挣得多,自己有钱,不用看儿媳脸色。”
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村老年人经济独立的深刻意义——打工不仅带来收入,也让他们拥有了更有尊严的生活。
在合作社忙碌的场景中,我们也看到它成功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融入市场经济体系。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还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方式,特别适合农村年长的村民。
冯兴伟告诉笔者:“这些人大多五六十岁,起初我还担心老人家干不动。现在发现,他们比年轻人还靠谱,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人的工作并非简单的重复劳动。比如,分拣需要眼明手快,过秤要求计算准确,装车考验体力与耐力,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技能与经验的积累。
冯兴伟说,合作社每天支付的劳务报酬接近五万元。
荔枝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无数果农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清晨三四点,果农便戴着头灯进入果园采摘荔枝;为了赶订单,工人们常常加班至深夜,吃饭也只是匆匆扒几口。
但辛苦是有回报的。
果农甘伯抹着汗说道:“前两年村里路拓宽了,货车能直接开到果园收果,收购点大多建了冷库。村里老人大多到合作社找活干。合作社的活强度不大,技能要求适中,时间灵活,最重要的是离家近,可以回家接送孩子、做好饭再接着过来干。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心里高兴。”
甘伯的话,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更是农村群体人格的独立。
乡村振兴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更在于让每一位留守老人都能找到价值与尊严——在这里,人人皆可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