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名非遗半小时盛宴第八场
探寻千年中药文化瑰宝化橘红的“前世今生”

①

②

③

扫一扫更精彩
本报记者 黄月华
图片/视频由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摄制
化橘红是化州市独有的道地中药材,自晋代起已有1600多年的食药使用历史,明清时期成为朝廷贡品,名列“十大广药”。5月24日晚的文化广场“茂名非遗半小时”大舞台,由市油城老年大学联合市创文巩卫办、市文化馆、茂南区委宣传部、化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茂名非遗半小时盛宴·第八场”如约上演,通过传承人介绍、技艺展示、方言小剧等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化橘红的“前世今生”。
省级非遗化橘红传承千年
化橘红是化州市独有的道地中药材,自晋代起已有1600多年的食药使用历史,明清时期成为朝廷贡品,名列“十大广药”。得益于化州土壤中丰富的礞石元素,化橘红果皮绒毛密布,富含柚皮苷、野漆树苷等物质,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健脾消食等功效,是治疗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病症的良药。化橘红连续5次被纳入国家新冠病毒感染推荐组方用药,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化橘红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4年8月,化橘红入列“食药物质”目录;2024年12月,化橘红荣获“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
化橘红中药文化以化橘红药用价值为载体,秉承“药食同源、济世救民”的核心价值观,集化橘红种植、药材炮制、工艺品制作等于一体。根据历代医籍、药典记载,化橘红曾被列入中国“四大南药之一”和“十大广药之一”。旧时,化橘红种植以赖家园、李家园和潘家园为最,还有河西、官桥、中垌、平定、林尘等地,化橘红每年四月开花,至七八月果实直径达10厘米左右时可以采摘。幼果清洗干净后,经开水略烫,干燥后即可切丝或片入药。其炮制讲究遵古仿真,分修制(纯净、切制)、水制(洗、漂)、火制(晒、烘)等几种,坊间有“炮制不严而药性不准”之说。明清以后,在保持化橘红药效的同时,更将其炮制技艺融合雕刻、塑造等传统艺术手段和乡土生活题材,衍生出化橘红工艺品,如化橘红壶、化橘红瓶、化橘红罐、化橘红烟斗等。
现场展示炮制工艺
在当晚的茂名非遗半小时舞台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橘红中药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锋讲述了她和化橘红的故事以及现在化橘红的种植、发展,并现场展示化橘红的炮制工艺,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化橘红炮制技艺的精妙之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传承人的匠心独运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在化州,化橘红不仅是治病的良药,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融入了当地的移风易俗文化之中。其中,“有喜事封一坛化橘红”便是化州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在当地,每逢家中有添丁、结婚、金榜题名等喜事,人们都会精心挑选上等的化橘红,封存在特制的坛中,寓意着将这份喜悦与福气封存,同时也期望化橘红能够为家人带来健康与平安。当晚,活动邀请了2名“中国好人”、1位化橘红传承人、5位化州企业家上台进行封坛仪式(见图①)。
有奖问答互动热烈
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活动还特别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主持人围绕创文巩卫和化橘红相关知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新鲜化橘红是什么颜色?”“茂名市是在何时被正式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等。观众们积极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每当有观众答对问题时,都会赢得一份精美的化橘红文创产品或药食同源即食品,让观众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更多关于化橘红和创文巩卫的知识。
此外,活动现场还为观众们准备了化橘红药食同源即食产品,如化橘红果脯、化橘红爆珠、润喉糖等,供大家品尝(见图②)。这些产品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药用价值,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方言小剧演绎传奇
活动的最后,化州市夕阳红歌舞团的演员们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方言小剧《橘红传奇》(见图③)。这部小剧讲述了明代化州有一位知县,他忧国忧民、积劳成疾、久咳不愈,一次偶然发现借助化橘红治病济世的传奇故事。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和方言将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亲身感受到了化橘红的神奇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