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南区官渡街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攻坚引领作用,在高凉北路建设征拆现场,挨家挨户做细工作,做通思想,做实群众关心的民生事,聚合力化梗阻......
为了早日打通“断头路”

工作组入户宣传征地拆迁政策(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霞 通讯员 梁锦 曾令华
“断头路”不仅是交通障碍,更是城市疮疤,影响着城市的美观和群众的出行效率。为加快推进茂名高凉北路(官山路至官渡路)建设项目征拆进度,茂南区官渡街道创新采用“书记领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工作模式,成立征地拆迁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坡塘村“三旧”改造项目的征拆任务,为高凉北路贯通扫清了障碍。
书记领头:让“项目部”变“接访室”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官渡街道党工委深谙此理,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成立了征地拆迁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志杰担任支部书记,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孙建兵任副书记,协调街道干部、社区党员、村组代表等15名党员为骨干成员,将临时党支部建在坡塘村旧改项目部工地上,让临时党支部成为项目攻坚克难的“红色堡垒”。
临时党支部将征拆任务分解为政策宣传、纠纷调解、协议签订、安置服务等5个工作组,每名党员认领“责任田”。街道党工委委员、临时党支部书记、石鳌塘社区书记、坡塘村老党员代表分别包户负责最棘手的12户“征拆难户”,连续21天上门做工作,最终用真情感动了村民;年轻党员阮冬明、温书桁等人发挥计算机专长,连夜为村民测算不同补偿方案的收益对比,被群众亲切称为“电子算盘”。这种“新老党员传帮带”的模式,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为激发干劲,临时党支部实行“日调度、周评比、月考核”制度。将征拆进度表上墙公示,已完成协议签订的插红旗,未完成协议签订的亮黄牌。在征拆攻坚期间,每天都有村民过来项目部签协议,“项目部”变成了“接访室”。村民代表谭叔说:“每天路过坡塘旧改项目部,看到红旗越来越多,就知道旧改这事真能成!”这种可视化竞争机制,让项目专班的党员干部个个奋勇争先。
党员示范:让“我先拆”变“一起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坡塘村村长谭宏标在动员会后第一个带头签了协议,主动拆除自家三层的楼房。他在村民大会上掏心窝子:“我家房子前几年才装修,说不心疼是假话。但想想以后孩子们上学再不用绕远路,值了!”这种“向我看齐”的担当,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针对群众最关心的补偿标准问题,党员户全部“阳光操作”。村民可以随时查阅党员户的评估报告、补偿协议,连装修材料的发票复印件都公示上墙。这种“玻璃房子里的拆迁”,打消了村民群众的疑虑。村民周阿姨坦言:“看见党员干部和我们拿一样的赔偿标准,还主动先拆自家房子,心里就踏实了。”在分配临时安置板房阶段,坡塘村3名党员主动把条件较好的活动板房让给村中困难老年群众。70岁的独居老人谭伯原担心无处落脚,党员谭宏标不仅让出分给自己的安置房,还定期帮村中老年阿伯阿婆买菜做饭。这些暖心举动赢得了群众真心支持,征拆协议签订率在两个月内从42%跃升至85%。
群众参与:让“旁观者”变“主人翁”
官渡街道创新实行“村民代表包户制”,从坡塘村选出10位有威望的村民代表,每人对口联系10-15户群众。这些“编外调解员”熟悉村情民意,在政策宣传、纠纷调解、协议签订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村民代表谭金水自创“算账对比法”,帮邻居们分析“早拆多得益”的实惠,带动整片区域提前完成签约。
街道工作专班还每周组织召开“议事例会”“村民代表大会”,在群众家里、荔枝树下、坡塘村改项目会议室等村民聚集地开展旧改政策宣讲。不同于照本宣科,项目部专班干部们用方言讲解,把文件政策语言转化为“家常话”。针对村民提出的“村民社保”“公寓式安置“子女入学”等十多个具体问题,现场能解决的当场拍板,需要研究的明确答复时限。这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方式,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
在房屋构筑物和青苗补偿款发放环节,街道邀请村民代表全程监督。石鳌塘退休干部村民谭好章自愿当起“财务监理”,每天到指挥部核对发放名单。他说:“大家选我盯着这笔钱,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这种参与感转化为责任感,有效预防了矛盾纠纷和相互猜疑。
真情服务:让“烦心事”变“暖心事”
征拆不仅是拆房子,更是“拆心墙”。官渡街道建立“一户一档”需求清单,针对不同村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为村民奔走协调社保问题,帮商户寻找过渡经营场地,主动协调教育部门争取让坡塘村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甚至连村民家杂物家具等物品临时安置地方都考虑周全。这种“管家式”服务温暖了人心。
针对现场施工扰民问题,街道组织党政办、执法办、应急办等干部组成“夜间巡逻队”,党员轮流巡逻处理突发情况。当施工导致临时停水时,街道立即调来送水车;发现工地扬尘和噪音大,马上督促施工方加盖防尘网并减少机械噪音。这些细节让群众看到政府是“真把百姓事当自家事”。
机制创新:用“金钥匙”开“铁锁头”
面对征拆中的“疑难杂症”,官渡街道探索出系列创新举措。建立“征拆银行”加快资金审批,补偿款到账时间从常规的7天缩短至3天;创设“法律诊所”,由司法所干部和街道驻点律师志愿者免费提供咨询服务,随时回答村民反映征拆有关问题。这些创新既提升了效率,又规范了流程。
在回迁安置房筹备建设事宜上,协调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让村民代表和国信开发商面对面交流,及时对安置房设计、规划、建造等关键问题进行沟通,目前已完成图纸规划,举行了回迁安置房开工仪式。
针对历史遗留的征地社保问题,街道积极协调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为坡塘村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村民谭叔感慨:“盼了十几年的养老钱,没想到借着修路解决了。”这些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如今,高凉北路正在密锣紧鼓推进建设,预计很快建成通车,昔日的“堵心路”将变“舒心路”。官渡街道的经验证明:只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一定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把城市建设的“规划图”变为惠及民生的“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