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未来


王如晓(市区)
  劳动,是财富与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唯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劳动光荣,劳动开创未来,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美好品质。古往今来,我们的祖祖辈辈皆以劳动为荣。在我们身边,无数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如工人、农民、医生、教师、工程师、警察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我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辛勤付出,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贡献力量。
  许多人都参观过茂名市露天矿博物馆,从馆内展出的实物和图片中,得以了解露天矿以及茂名市的由来。可以说,没有露天矿就没有如今的茂名市。而这背后,凝聚着工人、农民等无数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那段艰苦岁月里,前辈们住草棚、吃稀粥地瓜,不畏艰难,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不惧流汗流血,无论高温酷暑还是冬天寒风,始终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征服自然,建成了露天矿,缔造了茂名市,打造出祖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基地。他们建设露天矿及茂名市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茂名市的光荣史册上。笔者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成为露天矿工人队伍中的一员,在90米深、40℃的高温环境下修理火车、铺设铁轨,为露天矿开采油页岩竭尽全力,这段经历令我深感自豪,终身难忘。
  如今,在茂名市城乡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还是社区街道,都能看到劳动者忙碌的身影。工人们建造高楼大厦、修路架桥,民警维持交通秩序,农民种植粮食蔬菜,教师教书育人,工程师精心设计,医生救死扶伤……他们辛勤劳动的场景,无不让人动容,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劳动以及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的一些中小学生俨然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厌恶劳动,怕脏怕苦怕累,对劳动人民缺乏感情,甚至看不起劳动人民,一心只追求物质享受和明星般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极为不妥,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引导教育。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青少年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文化,还必须具备热爱劳动的素养和习惯。
  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人,想必对童年时光记忆犹新。那时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为家庭分担劳动任务,农村小学生做饭、炒菜、放牛、割草、种瓜种菜等都是家常便饭,即便是城镇小孩,也都要做家务,无一例外。正因如此,这一代人一生与劳动相伴,以劳动为乐。
  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孩子们劳动的机会相对有限。但条件允许的学校和家庭,应当为孩子们创造劳动条件,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兴趣,让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进而形成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同时,老师和家长在引导孩子参加劳动时,应鼓励他们做到动手、动脑和动笔相结合,让孩子们把劳动的经历、感受和快乐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情感与收获。
  在我市,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劳动榜样。全国劳动模范李瑞伟先生,1992年创办罗非鱼繁殖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市内外1800多户从事养殖,助力茂名的罗非鱼年产量达20多万吨,占全球产量的十二分之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茂名石化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工作22年来,操作设备40多万次零差错,参与解决乙烯装置长周期运作效率的重大问题9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46亿元。全国劳模廖志略先生,作为化州培林橘红种植合作社社长,带领村民种植橘红走向致富路,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此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缔造了幸福生活,开创了美好未来,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劳模精神,建设美丽滨海绿城同样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让我们在见贤思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中,在热火朝天、跨越发展的奋进号角声中,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幸福之花,盛开在油城的每一寸土地,绽放于高凉大地的各个角落,以劳动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