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每天两小时重塑新一代竞争力

周平(茂南)
为了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全面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去年教育部要求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广东省教育厅今年初发布通知,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广东省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落实中小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视率攀升、肥胖率增加、体能下降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门提出“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旨在通过充足的运动时间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然而,这一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真正让每天两小时的体育锻炼落到实处,成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
体育锻炼的意义远不止于强身健体,正如“生命在于运动”所揭示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青少年每天应至少进行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而我国“每天两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标准,涵盖了中高强度运动及一般性活动,要求更为全面,体现了对中小学生健康的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绝非可有可无的课程附加品,而是塑造完整人格的关键维度。古希腊人早在两千年前就领悟到“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一真理。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证实,规律运动能促进人体大脑海马体发育,提升记忆力和专注力。从短期来看,规律的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近视和肥胖风险。研究表明,每天坚持运动的中小学生,往往能通过劳逸结合提升专注力和学习效率。而从长远来看,体育锻炼蕴含培养毅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规则意识等隐性课程价值,这些将成为中小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竞争力。
然而,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现实困境是时间被挤压,体育仍是“副科”。尽管政策明确要求保障学生的运动时间,但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体系下,体育课被占用、课外运动时间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因场地有限、师资不足,难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而部分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把时间投入学科补习而非运动,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思考的是,有的学校将体育简单“应试化”,仅围绕中考体育项目进行训练,使运动变得功利化,反而削弱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如何让体育锻炼真正回归享受运动、增强体质的本质,而非沦为另一种形式的考试负担,是政策落地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校作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主阵地,要丰富体育课程,激发中小学生运动兴趣。不妨尝试开展多样化项目,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保持持续的运动状态。或者推广“大课间”活动,避免简单跑操,引入趣味性强的团体游戏或体能训练。还可以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学校要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鼓励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向阳光。在家庭方面要给予支持,家长应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鼓励孩子每天进行户外活动,而非将所有时间用于补习,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周末可安排家庭运动日,例如爬山、骑行、打球、跑步等,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不应是奢侈品,而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必需品。每天两小时的体育锻炼,看似是一项硬性要求,实则是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投资。当我们憧憬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身心强健的年轻一代,一切宏伟蓝图都将失去坚实的根基。让体育回归教育应有的位置,不仅关乎个人全面发展,更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运动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常态,而非政策强制下的任务。未来的中国需要的不只是体魄强健、意志坚定的新一代,更是全面发展的高分学子。让每天两小时体育锻炼成为中小学生成长的基石,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