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帮扶工作队助力高州东岸镇乡村振兴

借他山之石 琢东岸振兴之玉


调研组对虾稻轮作示范基地作项目调查。通讯员 李霞霞 摄

本报记者 周燕红 通讯员 李露霞
  如何将“他乡经验”转化为“本土实践”?近日,珠海市第二轮驻高州东岸镇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帮扶工作队”)以“学经验、找差距、促提升”为路径,通过组织东岸镇政府领导班子跨区域调研、对标学习与项目嫁接,从渔业技术革新到旅游开发模式,从基建升级到产销联动,全方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经验,为高州东岸镇乡村振兴注入新思路。

  科技破题:从“渔业芯片”到智慧农业
  当日,调研组一行首站走进珠海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面对海鲈种苗长期依赖外省供应的困境,园区研发团队以工厂化育苗技术突破“种业壁垒”,建成年产超1000万尾的本土化种苗繁育基地。示范园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与尾水生态治理技术令调研组赞叹,大家纷纷表示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升了产品品质,为东岸水产养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随后,调研组来到了珠海海洋集团虾稻轮作示范基地作项目调研。连片的水田映入眼帘,田埂边铺有绿色纱网,组成一个个养殖小龙虾的虾塘。工人们正熟练地提起沉在水里的虾笼,一只只膘肥体壮、色泽鲜艳的小龙虾,顺势滚落筐中。这种虾稻轮作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通过“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虾稻轮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也为东岸镇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标桂山: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珠海桂山镇是乡村建设典型镇,调研组深入该镇“取经”,系统调研其作为“省级典型镇”的建设经验。在实地考察客运码头风雨连廊、一湾沙滩、滨海大道“4改2”、海鲜街改造等项目时,调研组重点关注当地如何将基础设施改造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座谈会上,桂山镇负责人向调研组具体分享了推进升级“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建设经验,双方就基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展开交流。“桂山镇将基础设施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为东岸镇提供了新方向。”东岸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黎扬广表示。东岸镇计划借鉴经验,年内启动东岸镇主干道升级和乡村景观提升项目,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样板。

  湾区赋能:荔枝品牌“走出去”
  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还前往了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对珠海创投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展开走访交流。调研组先后参观了珠澳出境大厅、珠港出境大厅、口岸天地B区展厅等,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通关6年以来累计超过6230万人次,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商业影响力。
  珠海驻茂名乡村振兴帮扶指挥部计划于5月30日至6月10日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举办“珠茂同荔,品味高州——茂名高州荔枝树定制展销会”,东岸荔枝也将亮相此次展销会,切实提升“良德东岸,山水荔枝”品牌知名度,助力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以致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过为期三天的调研,东岸镇领导班子及帮扶工作队以“学习者”姿态走出去,以“实践者”担当带回来,形成“调研-学习-转化-落地”的闭环。目前,东岸镇已梳理出多项可参照的经验,准备用于典型镇建设、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未来,工作队将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定期组织镇村干部赴大湾区先进地区考察,让“他山之石”持续催化东岸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