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联姻:当象牙塔遇见泥土香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据茂名日报报道,5月13日下午,华南农业大学与高州市人民政府在高州市中山纪念堂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活动。双方在产业技术攻关、研发机构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规划战略咨询等领域与高州市进行了广泛合作。华南农大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农业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名列广东各县(市)第一的农业大市——高州的这场“联姻”,恰似粤西大地上演的一出“天仙配”。在百千万工程的时代浪潮中,这场校地合作不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脚本,更暗含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才流动的深层密码。
  人才如水贵流动,不作井蛙困一隅。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局限自己,困守在狭小的一隅之地,人才流动才能够带来新鲜的活力和创新的思维。高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种非常明智的策略,即“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这表明他们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作用和贡献,而不是仅仅追求对人才的所有权。这种策略与华南农业大学“长期合作、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开放态度不谋而合,使得双方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种开放的人才观念,就像荔枝园中的“高接换种”技术一样,将异地的智慧和经验引入本土,让它们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高州市不仅能够吸收和利用外部的先进技术和知识,还能够培养出适应本地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象牙塔里说丰年,要听取蛙声一片。当专家学者们在那座被称作象牙塔的学术殿堂里谈论起乡村丰收的年景时,始终离不开生机勃勃的田间蛙鸣声,这就需要他们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深入到乡间田野之中。当华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卷起裤腿,踏入郁郁葱葱的荔枝林和龙眼林时,当农学教授们用他们的手掌轻柔地摩挲过香蕉叶上那细腻的纹路时,当实验室里精确的数据与果农们世代相传的种植日记交汇融合时,才是真正体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术精神。象牙塔里的理论和论文,最终需要在泥土中扎根,专家学者只有将自己的论文谱写在中华大地上,才能真正结出有益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果实。
  稻作文化新演绎,且把乡愁酿新篇。华农与高州的双向奔赴,使得高州籍丁颖院士所倡导的“稻魂”理念,在高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得以复苏,这不仅仅是对先贤的一种敬意,更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农耕文明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诠释。当无人机在荔枝园的上空绘制出智慧农业的轨迹时,我们能够看到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它们共同谱写着新的《齐民要术》,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产业链上绣文章,三产融合妙手连。从甜蜜的荔枝蜜到甘甜的龙眼干,从郁郁葱葱的香蕉林到便捷的预制菜,校地合作正在巧妙地运用“接二连三”的产业魔术,将这些产品带入市场。这不禁让人回想起苏轼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迈诗句,而如今,我们更希望通过校地合作让岭南的佳果能够伴随着“一带一路”的专列和RCEP的火车,不仅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要成为世界人民的“团宠”,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些自然的馈赠。在科技的赋能下,特色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它正在打破历史上“谷贱伤农”的魔咒,为农民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县域突围闯新路,不羡虹霓慕炊烟。高州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县域经济绝非大都市的简化版,它实际上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战场。当高等院校的智库智慧与地方实际发展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时,我们的“百千万工程”就不会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变成了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农家小院中升腾的温馨炊烟。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正是我们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深刻内涵。
  这场校地联姻最动人的,莫过于打破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困局。它告诉我们:人才不必都挤向北上广,智慧无需囿于实验室。当高校的智慧之泉滋润乡土,当地方的实践沃土反哺学术,这便是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最美的风景。或许某天,当华农学子在高州完成毕业论文时,答辩会场会飘来淡淡的稻花香抑或是荔枝甜——那才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