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爷爷


小荷
  今天和父亲聊起了爷爷。一转眼爷爷离开我们有七八年了。爷爷离开时已是鲐背之年,也算高寿了,他活着时常念叨着,让上苍保佑他百年归寿时能离开得干脆痛快些,千万不要受尽折磨,还要子孙受累。也许是爷爷时常积德行善感动了上苍,所以如他所愿,爷爷临终前并没有太难受,只是昏迷了一天,便安然辞世。
  记忆中的爷爷瘦高个,却身子骨硬朗,精神奕奕,一头花白的头发并没有让人感觉他的年迈,而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年逾古稀时仍健步如飞,走路带风。我最记得晚年的爷爷有两大爱好,一是散步,二是读报。这两样事他每天都坚持,风雨不改,雷打不动。
  听奶奶说,爷爷年轻时甚是体弱多病,未到天命之年不幸小中风,之后走路都要靠拐杖。后来在奶奶的精心料理下,竟日渐康复。到了晚年时,儿女们都已各自成家立业,爷爷终于不用为了忙于生计而四处奔波劳碌,他从此专心经营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于是开始学习类似于八段锦的养生功,每天早上五更准时起来做操,简单吃完早餐,便出门散步两小时,从父亲住处到姑姑住处有两三公里吧,但爷爷从来不坐车都是坚持步行。如果下雨,爷爷便带上雨伞出门,也决不允许自己以半分借口产生惰性。他的自律真的让我们这些小辈惭愧与汗颜。爷爷经常读养生的报纸,他见我身子弱不禁风,百病丛生,便苦口婆心地劝我要坚持有氧运动,他说报纸上说散步是最好的锻炼,且老少皆宜,但一定要持之以恒。
  当然爷爷坚持读报,不仅仅是为了学养生的知识,更是为了防止老人痴呆。爷爷教育我们小辈说,养生先养心,知识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博大宽容,只有常怀一颗与人为善、仁慈悲悯之心,才能活得通透澄明,身心皆宁。常看见爷爷戴着老花镜,借着窗外透过来的光线,那样专注地盯着报纸,有时候我故意发出一点声响,看能不能引起爷爷的注意。可爷爷却仿佛旁若无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时候爷爷披着一身安闲明澈的阳光,安静地坐在屋里读着报纸,恍若一位儒雅随和的学者,自带光芒。
  因家境贫寒,爷爷从来没有上过学,他只是小时候看别人上私塾时,偷偷学了几个字,之后都是忙中偷闲,继续刻苦自学。爷爷既天资聪颖,又勤勉好学,听父亲说他上大学时,爷爷给他写的信写得可好了,家书抵万金,虽年月甚久,但父亲一直都珍藏着爷爷的笔迹,父亲常以爷爷为荣。我常常听父亲讲述爷爷的故事。
  父亲上大学之后,爷爷奶奶迁居海南,开始时以种田为生,彼时他们所居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生产力及各方面都很落后。于是爷爷教他们种菜种田,自给自足,让他们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少数民族的同胞们都特别感恩爷爷的帮助,本来因为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及语言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当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不小的隔阂,常常是格格不入。爷爷在缓和他们的矛盾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聪慧的爷爷不但学会了当地的海南话,还学会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沟通完全无障碍,再加上爷爷对他们的帮助,爷爷作为汉族客家人的代表是更得人心了。
  后来爷爷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就在当地开了一家很小的百货店。爷爷很受当地人的尊重与敬仰,生意还挺好的,乐善好施的爷爷更是不负众望,常常会帮助那些比他困难的弱势群体,比如家境困难的农户、残疾人与孤寡老人,他们如暂时支付不了费用,爷爷都以赊账的名义,先给他们所需。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若他们日后手头宽裕些了,能给爷爷就收,不能给爷爷他也从来不催。爷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又能维护他们的尊严。那些受过爷爷恩惠的老百姓,常记得他的恩情,到丰收之时也会拿一些蔬菜粮食去给爷爷以表感激。
  爷爷是我们整个家族的骄傲与榜样,他在族里的威望甚高。爷爷虽与世长辞,但他善良淳朴、乐于助人及勤勉好学的品格,将成为我们永恒的家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