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风貌提升的茂名路径


  李程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提升村容村貌,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作为村容村貌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品质提升对于塑造美丽乡村形象具有关键意义。近年来,茂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百千万工程”进程中,将农房风貌提升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协同推进资金筹措、标准制定、群众动员和长效发展等工作,探索出一条契合地方实际的特色路径,显著提升了乡村整体形象与村民生活品质。
  多元共担,破解资金困局。资金短缺是农房风貌提升工作面临的首要难题。茂名通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的多元共担机制,有效撬动社会资本,
为农房风貌管控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是强化统筹引领,确保工作高效推进。茂名全面整合各级乡村振兴资金、涉农资金及帮扶协作资源,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调配,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农房风貌提升工作快速落地。二是发挥市场力量,拓宽融资渠道。组织国有建筑企业通过直接投资、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参与农房风貌改造。例如,高州建总集团融资1000万元用于农房风貌提升;同时创新推出“美丽乡村农房风貌贷”“美丽乡村工程贷”等专项信贷产品,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共建合力。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自筹资金,过去三年新建农房风貌提升资金中,大部分由群众自主筹措;另一方面,各镇街商会广泛发动乡贤捐资,为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通过政府统筹、市场赋能与社会参与的协同发力,茂名成功破解资金瓶颈,推动农房风貌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
  创新流程,实现降本增效。茂名通过推行“三统一”“四工序”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严控建设成本,既保障工程质量,又提升实施效率。一是实施“三统一”标准化流程。由国有企业统一采购原材料与设备,统一将劳务分包给强村公司施工,统一由镇街组织验收。这一模式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规范化管理,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经统计,“三统一”模式使成本降低43%,为大规模改造节省大量资金。二是推进“四工序”精细化施工。针对毛坯砖体裸露、水泥沙罩面等类型的房屋外墙,采用“清洗墙面 — 刷抗裂砂浆 — 喷真石漆—喷罩面漆”四步工艺。该流程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精简环节,每平方米可节省建设资金40元,显著提升建筑外观的美观性与耐久性。
  利益联结,激发群众参与。群众是农房风貌提升的主体。茂名通过“奖补激励+村规约束”双轮驱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一是强化奖补激励,释放参与热情。针对经济条件有限、改造意愿不足的农户,茂名推出差异化奖补政策:户主自行喷涂真石漆可获40元/平方米补贴,平坡改半坡补贴50元/平方米,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激发参与积极性。二是完善村规民约,强化长效管理。各村小组通过召开户主代表会议,统一确定1-2种建筑立面风格并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刚性约束。这一举措既规范了建设行为,又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意识,为整村风貌的持续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产村融合,反哺长效发展。茂名以产村融合为核心,推动风貌提升与产业振兴良性互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一是壮大强村公司,夯实发展根基。通过组织强村公司承接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带动乡村建筑工匠就业增收,实现集体与群众的互利共赢。集体经济的壮大进一步反哺农房风貌提升,形成资金保障的良性循环。二是深化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活力。整村农房风貌提升形成的美丽乡村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以高州“甜美果海”示范带为例,依托农房风貌提升成果,结合特色水果资源与田园风光,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实现了从“乡村颜值”到“经济价值”“产业产值”的全面跃升。
  茂名通过创新构建“政府统筹、市场撬动、社会参与”的多元资金机制,探索“三统一”“四工序”的标准化施工模式,建立“奖补激励+村规约束”的群众动员体系,深化产村融合的长效保障机制,为破解乡村建设难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起点,茂名将持续完善农房风貌提升路径,推动乡村从“千村一面”向“一村一韵”蝶变,为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作者单位:高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