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样本:传统与现代产业的共生之道


  劳小颖
  曾被调侃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的岭南小城化州,正以一场惊艳的逆袭,重新定义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从化橘红全产业链的崛起,到临空经济区的快速成型,再到乡村“微工厂”模式的创新实践,化州的探索不仅是经济突围的生动写照,更是传统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化橘红:千年药果铸就百亿产业传奇
  化橘红,这一在当地生长千年的道地药材,如今已成为化州经济振兴的核心引擎。根据化州市2024年经济工作报告,化橘红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种植面积扩大至13.2万亩,衍生开发出橘红膏、橘红啤酒、橘红咖啡等15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更值得关注的是,化橘红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3.5万人实现增收,成功获批全国首个“药食同源”道地药材认证。
  科技赋能正为化橘红产业注入全新活力。田间地头部署的5G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了种植环节的科学化与精准化管理;化橘红博览馆通过展示千年炮制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传统药材焕发出现代产业魅力。化橘红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更是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竞争力的典范。
  以李家村种植户老张为例,过去依靠传统种植方式,他的年收入不足3万元。如今,通过与化橘红龙头企业合作,老张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还参与到橘红膏的加工生产环节,年收入实现三倍增长,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临空经济区:农业县市的物流转型奇迹
  化州的转型发展并非局限于农业领域,临空经济区的崛起同样令人瞩目。依托湛江吴川国际机场,化州创新采用“反向飞地”模式,与佛山顺德共建产业园,成功吸引25家企业入驻,其中15家已实现投产运营。随着保税物流中心首期工程竣工,空港大道、机场大道等基础设施相继通车,化州正迅速崛起为粤西航空物流的重要枢纽。
  从昔日道路状况不佳的农业县,到如今的航空物流节点城市,化州的转型实践大胆而务实。“反向飞地”模式打破了地理空间限制,为县域经济注入现代化发展基因。这一实践证明,县域振兴无需局限于传统资源禀赋,通过模式创新同样能够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中通云仓的智能分拣线便是化州临空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在这里,分拣线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日均处理跨境电商货物超10万件。化州本地农产品通过这条物流通道,成功销往东南亚市场,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微工厂:激活基层经济新动能
  在化州乡村,一场“微革命”正在悄然展开。通过“新农人+生产托管”创新模式,化州培育发展了574家乡村微工厂,带动7500余人实现就业。据化州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该模式使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成功入选广东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以平定镇强村公司为例,负责人阿强带领村民将罗非鱼加工成酸菜鱼预制菜,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村民老李原本在外务工,如今返乡参与生产,不仅收入稳定,还能兼顾家庭,幸福感显著提升。乡村微工厂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更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家门口就业”,有效避免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乡村“空心化”问题。
  传统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共生
  化州的振兴之路,是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的典范。在中医药夜市,老中医把脉问诊的传统场景与网红柠檬茶摊位相邻而设;在“村BA”赛场上,啦啦队表演的不是流行舞蹈,而是非遗跳花棚傩舞。这种独特的“混搭哲学”,既保留了地方文化特色,又赋予传统元素新的时代内涵。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延伸至文化层面。化州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保持了创新活力。对传统的尊重与对现代的开放包容,正是化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振兴启示:激活土地生命力,焕发传统新活力
  化州的实践表明,县域经济振兴的核心在于立足特色资源,通过产业升级实现“质”的突破,进而带动“量”的增长。无论是化橘红全产业链的打造,还是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化州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更为重要的是,化州的探索揭示了县域振兴的本质:这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化州的发展历程证明,真正的县域振兴,是让土地重新焕发活力,让传统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或许正是中国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作者单位:化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