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 全城托举
17岁信宜少年“重生记”

接受治疗,逐渐康复的邓富源。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官辉 实习记者 吴彩虹
本报讯 4月18日清晨,朝阳照进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邓富源的母亲握着绣着“生死线上守希望医者仁心创奇迹”的锦旗,指尖还在微微发颤。之前,她曾在ICU数着仪器的蜂鸣声度日,而此刻,儿子正躺在胸外科病床上看书——这个被车祸推到生死边缘的17岁少年,在一座城市的温情托举下,握住了重生的钥匙。
飞来横祸:命运在春日砸出裂痕
3月2日下午,信宜中学高二学生邓富源在返校途中遭遇严重车祸,被紧急送医。急诊CT显示:重型多发伤,伴随肺挫伤、双侧血气胸、多发肋骨骨折等危重情况。
“接到医院电话时,我正在深圳打工。”邓妈妈攥紧衣角回忆,“赶到医院看到孩子全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叫不应,只有床边仪器一堆堆跳动数字。”听不到往日儿子的问候,这个每月靠微薄工资支撑家庭的普通务工者,倍感悲痛和无力。
据主治医生李戈介绍,面对患者当时的危急情况,ICU团队迅速作出决断,“立即上ECMO!”面对即将衰竭的心肺功能,这台人工膜肺成为托起生命的关键希望。
生命接力:一座城的温情共振
在少年用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时,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也为他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据悉,事故发生后,信宜中学家长群、校友群接力支持救助,一方面通过发出倡议书,24小时内获得30余名市民挽袖献血;另一方面积极发动捐款,全校师生、各界校友和爱心人士踊跃参与。曾获“信宜好人”称号的萧芳老师闻讯,更是带领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发动,短短一天将捐款从8.7万元推高至21万元。信宜邓氏宗亲会也通过线上线下甚至海外响应,参与和帮助筹集善款。
倾情守护:在死亡线上编织希望
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着邓富源的身体变化,又化身“翻译者”,将深奥的医学术语转化为温暖的慰藉,每天为他讲解病情:“修补好的肺叶像刚发芽的小苗,需要慢慢浇水。”
作为校友的骨科主任医师王炜昌更是化身贴心“大师兄”,闲谈间给邓富源科普了信宜中学和信宜市人民医院的由来,阐释了大家的关怀是信宜人民践行“信义”的真实写照。窦州古城的百年榕树,让冰冷的治疗室充满温度。
“重症救治不仅是技术,更是心理战。”中山六院粤西医院创造生命奇迹:第6天撤除EC⁃MO,第15天脱离呼吸机,第19天完成骨折手术。
班主任张雄鹰和各学科老师及同学们也十分牵挂邓富源,探视之余也多次发微信鼓励他,“病榻上的日子或许枯燥,但你的意志会因此更加挺拔;疼痛的考验或许难熬,但它终将成为你生命勋章的一部分。你看,窗外的黄花风铃木又开了新花。待到来年花团锦簇时,我们依然要看见那个在走廊追着光奔跑的少年。”
向阳而生:“谢谢你们给我第二次心跳”
4月18日,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胸外科病房,邓富源吃力地握着笔,在导数公式旁画了个笑脸——这是数学老师教他的:“每道难题都像伤病,慢慢拆解就能找到解法。”
关于对未来的畅想,邓富源表示对AI很感兴趣,“以后我要为车辆都装上智能防止事故的AI软件。”
邓妈妈盯着病房墙上的信宜地图,献血点、捐款站、学校、医院连成光带。“以前觉得‘信义’是牌坊上的字,现在才知道,是每个人捧出的热心让它有了温度。”
在医院的病房里,邓富源在日记里悄然写下:“谢谢你们给我第二次心跳”。这是生命的隐喻——当个体苦难被无数双手接住,善意便在陌生人之间传递,汇聚成照亮寒夜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