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中文日与谷雨有何关系?


  4月11日,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观赏牡丹花。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2025年谷雨始于4月20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中国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
  谷雨第一候的花信是牡丹。牡丹原产于中国,是传统名花,花朵色泽艳丽、富丽堂皇。
  谷雨第二候的花信是荼蘼。荼蘼枝梢茂密,花繁香浓。
  谷雨第三候的花信是楝花。楝树树形优美,枝条秀丽,适宜作庭荫树和行道树。楝花为淡紫色花,香味浓郁。楝花开了,夏天就不远了。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谷雨时节,喝谷雨茶、食香椿、赏牡丹、走谷雨等习俗广为流传。
  在南方,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芳烟)叫“谷雨茶”。其特点是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有清火的功效。北方则有食香椿习俗,亦称“吃春”,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对于“谷雨”这一称谓的由来,除了古人关于“雨生百谷”的一般认知,还会让人想到“仓颉造字”的故事。
  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依照星斗、山川的走势以及鸟兽的足迹,创造了汉字。上天玉帝知道后对他的工作大为赞赏,决定重奖仓颉。玉帝托梦给仓颉,问他想要什么。仓颉说,希望天下苍生都有饭吃。于是玉帝在第二天降下了谷粒雨。黄帝得知此事后,就把降下谷粒雨这一天定为一个节日,即“谷雨”。对于这个传说,《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无论传说故事中有多少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文字的出现,对于历史、对于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至今,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有谷雨祭“汉字始祖”仓颉的民俗,如仓颉的故乡陕西白水县至今还保持着“谷雨祭仓颉”的仪式传统。2014年,“仓颉传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谷雨,因“仓颉造字”而具有了神奇的文化色彩,并因此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2010年,为了促进汉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这6种正式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同时强调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联合国相关部门倡议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同年,在经过国内专家论证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中文日定为“谷雨”交节这一天,以纪念“汉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十几年来,每年的4月20日前后,全球多地通过“联合国中文日”所开展的多元活动领略绵亘不断的华夏文明和源远流长的炎黄精神。从刻画符号到数字代码,从传统笔墨到AI书法,汉字穿越古今的旅程展示着这个古老文字系统所积蓄的厚重生命力,以及由文字创造所带来的文明震撼。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栖于桑……在农耕文明的色谱中,谷雨是富有生命张力的颜色。当文化的种子如同谷雨时的苗秧,在传统的土壤中不断生长出新可能,当谷雨所标注的自然现象与人文活动交织融合,我们不仅会看到悠久的历史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散放光彩,更能深切感受文明对话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