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日里的诗词盛宴

名家齐聚深度评析诗集《丰草湛露集》


  暮春时节,由茂名日报社主办、嘉美实业投资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协办的“故事里的茂名·李创国新书分享会”在茂名日报社举行。三位特邀嘉宾与我市诗词界人士齐聚一堂,诗意对话李创国新书《丰草湛露集——怀璞子诗词三百首》,共同探讨古体诗词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李创国:五十年匠心凝成诗集《丰草湛露集》
  我本农家子,与父辈来往者皆为白丁。我小学才始认字,更不知诗词歌赋为何物,与古典诗歌初次邂逅是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有一首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语文老师郑仕庆是位老牌师范生,教这首诗时非常投入,讲解后随即朗诵,接着高声吟哦。我深受感染,如亲临其境,看到漫山红叶,红日西沉,白云缭绕,石径横斜,草屋炊烟,好一幅山村秋景图。最后,老师还简单介绍了七言绝句的平仄韵律。因为非常感兴趣,我当时就把这首诗背诵下来,而且牢记了七绝的平仄韵律。这堂课是引领我进入诗国的明灯。
  初中一年级时,才真正与古典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语文课本里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杜甫的《春夜喜雨》等优美诗篇。语文老师谭文炘是古典诗词的行家里手。他教这几首诗时声情并茂,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个入戏很深的演员一样,使我仿佛看到轻舟逐浪,天际归帆;听到夹岸猿啼,湍流击石;感觉到春雨的滋润,农家的喜悦。他刚讲完课,就问有谁可以背诵。我应声而将其背诵出来。谭老师大喜,随后借我一本唐诗小册子(已忘其名),他还对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我用了一个多星期将那本小册子的诗背诵下来,感觉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参加工作后,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还要挤时间搞翻译,诗歌创作只好暂停下来。
  原想退休后专门赋诗为乐,而2005年4月,我的恩师谭文炘在易箦之际嘱咐我接力完成其费了二十余年心血的《电白黎语辞典》。谭老师仙逝后,我觉责任重大,且知道自己的汉语功底薄,于是系统地阅读大量的汉语语言文字类的古籍,然后才开始编撰辞典。花了18年的时间,终于告竣。2023年1月《电白黎语辞典》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编撰辞典,对诗歌的学习和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电白黎语语音的研究,我很好地掌握了古诗韵读的奥妙。
  在诗国里,中山大学钟东教授是我的伯乐。我的诗词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有一次,钟教授对我的文言文《电白红花李氏族谱序》高度赞赏,于是,我信心倍增。开始陆续向《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刊》《诗词中国》《诗词月刊》《当代诗词》等权威刊物投稿。可能是厚积薄发的缘故,已在上述刊物发表作品一百余首(篇),其中《中华辞赋》11篇。
  近年来,我听从儿女的建议,将五十余年的诗词作品结集出版。由于我生于草根之家,从小自卑,性格内向,自认为一根小草。认为一首诗也是一根小草,草多则丰。小草素喜甘露,乃用《诗经》里的文字“湛湛露斯,在彼丰草”酿成书名《丰草湛露集》。全书共辑录诗词305首,部分诗作是“即兴而就”,更多的是反复推敲、数十年打磨而成。题材内容包含田园风光、名胜古迹、咏史怀古、感事抒怀、赠别唱和、思旧悼故、激浊扬清等,意在以古典韵律抒写现代生活,展现诗词艺术的永恒魅力。
  (李创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英语副教授。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电白黎语辞典》,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高度评价;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丰草湛露集——怀璞子诗词三百首》。)
  李方::李创国先做学者后成作家
  我和李创国是老乡,又是多年的老同学,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学。多年来我们相识相知,他心理韧性能力极强,几十年磨一剑,先做学者后成作家。2023年,李创国接力恩师谭文炘老师编撰出版的《电白黎语辞典》被称为“电白的小百科全书”。我认为其书有两个显著成果,一个是首创电白黎语拼音系统,另一个是《电白黎语辞典》对电白本土方言文化的总结提升与艺术创新。
  最近,他将50余年以来创作的诗词作品结集出版《丰草湛露集》,辑诗词歌赋305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留下了历史风云的镜像和时代生活的气息。我认为诗集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其一,古典诗词歌赋格律和国学经典的扎实功底。作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词牌浣溪沙、西江月、菩萨蛮、浪淘沙、点绛唇、画堂春、临江月等;还有回文诗、咏诗、怀古、古风、悼词、游记等。作品多是基于古典诗词格律框架的现代内容叙述,作者对诗词格律的娴熟驾驭、对典故的化用和辞句的凝练,彰显了古典诗词格律和国学经典研究的扎实功底。
  其二,作者生涯履历的诗化展现。作品以作者几十年艰苦探索的生涯履历为线索,基于作者一生所读、所感悟,所见、所闻、所思考,从而形成独特风格。该书是作者毕生诗词创作的结晶,是其半个多世纪生涯履历的内观记录和诗化表达,是作者个人的精神史诗,是一扇窥见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国学文化根脉的窗口。
  其三,该书是时代叙事与作者命运的交织。从《民办教师第一课》中“书空自语且徘徊”的忐忑,到《退休感怀》中“白头未敢辍耕犁”的执着;从《七七级女大学生》历时四十年定稿的辗转,到《电白黎语辞典》二十余年付梓的怅然……李创国以诗为“口述史”,叙述了作者在不同年代的精神轨迹和命运。尤其《春节南方大雪》等作品,将个人际遇置于家国叙事之中,既有“游子有家归不得”的切肤之痛,亦见“温情一片解坚冰”的时代暖流,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
  其四,方言文化的诗意融合。作为《电白黎语辞典》的编纂者,李创国对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守护意识深深浸润于诗作。如《化州橘红赋》以典雅骈文书写岭南风物,《忠烈侯黄十九公赞》用古风长调追怀地方英烈,而《鱼肆行》等诗对方言词汇的自然糅合,更让古典格律诗词焕发出泥土的芬芳。这种“以诗存俗”的探索,不仅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边界,也为本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诗意发展路向。
  其五,作品事件朴实、情感真挚。语句贴近本土群众生活,能引起读者共鸣。例如《鱼肆行》,“几时入鱼肆,掩鼻恶腥气。搴衣蹑足行,唯恐治污秽。今日入鱼肆,不闻腥臊味。从容踏污泥,一任鞋袜湿……”《农民工四首》中“去年因病急,今岁发薪微。老父需新药,娇妻怨手机。”这些辞句以白描手法勾画出电白草根阶层的现实生活,叙事朴实,情感真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韵味。
  (李方,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原主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学论和课程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广东过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出版主编、副主编、合著,独著大学教材和著作51部,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大学教材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获国家教育部颁“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章。)
  向卫国::诗集内容丰富 蕴意深刻
  我想先从新旧诗歌的关系说起。许多写旧体诗的人反对新诗,认为新诗不是诗;也有些新诗人认为旧体诗过时了,当代人再写完全没有意义。我个人还是主张两者并存,因为它们各有优长。诗体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新的产生了并不意味着旧的就必须消失。诗歌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了,但它一直在发展和变化。正如陆机在《文赋》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文体的多样和变化源于万物本身的差异性,是必然规律。所以屈原突破《诗经》,唐宋诗词超越《楚辞》,诗歌文体随时代变迁而不断革新。但我认为新旧文体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处于文化共生状态。新的表达形式,比如自由诗,能够补充传统诗体的局限,但二者各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所以李创国先生《丰草湛露集》的出版在今天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我和李创国老师是多年的同事,他退休后我们也有联系,这些年我看过李创国老师的很多作品。在我看来,能够代表李老师创作最高成就的是他写的“赋”。“赋”这一文体的创作,难度远超常人想象。作为中国古代兼具韵文与散文特质的文体,对格律、用典、铺陈等技法要求极高。李老师既然能够写出极高水平的赋,再来写小诗的话,基本上就是轻车熟路、小菜一碟了。
  《丰草湛露集》这本诗集内容非常丰富,但是里面始终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故事里的茂名”,在这里就是“诗歌里的茂名”了。诗集中与茂名有关的元素非常多,同时与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也结合得很紧密。在这里,我具体提三首作品作为例证。
  《到长城》是诗集开篇的第一首。长城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符号。它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建筑,但当时参与修建的工人、长城下的累累白骨,恐怕不会这样想。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对历史的思考和概括性的表达。“大漠消烽燧,长城阅古今”,人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儿,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长城一直在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长城阅古今”啊,它的身上承载着太多沉重的历史了。“狂飙天外起,隐隐听龙吟”,“龙”既是长城的外在形象,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历史总是有“狂飙”突然来自“天外”,但东方的不屈的巨龙必定会在时间的深渊里发出长吟。这首绝句20字,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力非常强,它让我们联想到古今很多东西,包括我们今天的处境、今天的生活。诗的意义,它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跟一般抽象的概念完全不一样。概念是固定的,往往它就只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好诗即便是读了一千年,你发现还是没完全读明白,没有读完。为什么呢?因为时间总是用新的内容不断地为诗歌添加新的内涵、新的燃料,于是诗就有了新的生命、新的历史、新的现实,它会一直活着。
  另外,诗集里的《冼太夫人赞》是写茂名最伟大的历史名人,这个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讲。《悼学长杨义教授》写的则是茂名当代最杰出的文化人物,可能茂名本地人大都不太了解。他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文学和文化学者之一,著作等身,在国际国内影响都极大。所以,作为茂名读者读这本书,应该特别关注其中与茂名历史、文化和风物相关的诗作。诗歌是活性的历史,可能比一般的历史记载更为鲜活,也更能传之久远。
  (向卫国,知名诗评家。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教授,茂名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五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潘永辉::古典诗词是李老师的“真爱真爱””
  我一直很喜欢古典文学,拿到李老师新出版的诗集《丰草湛露集》甚是欣喜。我想分享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创作精神。李老师的创作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古典诗词是李老师的“真爱”,而且爱得很坚韧。几十年初心不改,所以才会有如今突出的成就。
  二是创作态度。如诗集有一首推敲了40年才定稿的诗,我深受触动。这让我想起贾岛和韩愈“推”与“敲”的典故,也联想到李老师反复打磨作品的身影。这种逐句逐字较真的工匠精神,恰是当下创作者亟需传承的珍贵品质。
  三是题材广泛。诗集里包罗万象,有历史、文物、风景名胜、人文精神等方方面面。这样一个随手拿来就可以当作主题的写法,一般人恐怕做不到。因为随手点铁成金,就能把日常的生活变得诗情画意,没有一种真正的文学内涵,没有一种真正的审美素养,是做不到的。某种程度来讲,还要有一颗超功利的心,不能沉沦在生活的琐琐碎碎里。我们既要看到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鸡飞狗跳,还能超出现实生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看世界,这与李老师与世无争的心态是很契合的。
  四是思想内容。我想用表达人生、反映社会、情怀家国这三个词来概括。诗集里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都是重情重义、积极向上的,这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榜样。
  五是艺术风格。我觉得李老师的心境应该是很平和的,在这个心境平和里传达出一种从容与自若,比如说对某些景物的描写,写得很清新,让人很喜欢。他的写作就像打太极拳那样,发出去又轻松收回来,恰到好处。
  六是乡土气息。诗集充满了乡土气息,许多普通、为人们所熟悉的本土题材经过李老师雅化后,拉开距离再读一读、看一看,发现原来我们的茂名风物人情竟是这样的美好。
  七是语言风格。李老师是作家,同时也是学者,这两方面的素养结合起来是得天独厚的,又基于李老师精通英语、电白黎话、古音等,所以在诗词歌赋运用方面更是游刃有余。
  (潘永辉,哲学博士、文学教授。历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文系主任、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