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宜多推广


吴征远(高州)
  据茂名日报报道,今年4月伊始,化州市公安交警悄然开启了一场科技变革——引入无人机技术用于交通管理工作。这一“空中交警”的上岗,为传统交通管理注入了新活力,其宝贵经验也为我市交通部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过去,基层交警常常面临“人力不足、视角单一、处置滞后”的难题。化州市此次运用智能技术赋能交通管理的创新举措,可谓是对症下药。无人机配备高分贝扬声器,在交通高峰时段化身“空中宣传员”,能精准锁定未佩戴头盔的骑行者,并实时进行语音提醒。相关数据显示,在无人机巡查的路段,交通违法率明显降低,市民逐渐从“被提醒戴盔”转变为“主动戴盔”,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重塑。在事故处理方面,无人机仅需 10分钟就能完成70米跨度的事故现场测绘,效率相较于人工提升了6倍,同时有效规避了二次拥堵风险。面对燃油泄漏等各类突发警情,无人机可实时回传现场画面,让指挥中心如同身临其境,能够科学调配资源、规划交通分流路线。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是破解交通管理难题的“密钥”。
  利用无人机开展交通管理工作,是化州公安交警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无人机具备看得远、覆盖广、响应快的特点,有效攻克了传统交通管理中的诸多痛点。这一举措不仅节省了警力,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让交通管理部门切实尝到了科技应用带来的甜头。
  无人机的价值远超单纯替代人力。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执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高空视角能够覆盖执法盲区,长焦镜头可捕捉关键细节,使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实时语音劝导柔性且人性化,既能避免执法冲突,又能强化安全教育,实现了执法效率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另一方面,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已初见端倪。通过对事故现场进行三维建模、对交通流量实施动态监测,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推动交通管理从以往的“经验判断”迈向“科学决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应用成本较低且易于复制——无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仅需一台无人机及配套系统,中小城市便能实现弯道超车,突破资源限制。因此,这种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我市各地交通部门若想摆脱“人盯车巡”的传统管理模式,缓解警力短缺与交通复杂程度不断攀升带来的矛盾与压力,借助“科技之眼”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交通监管网络,就应借鉴化州市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广科技手段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无人机技术与日常勤务深度融合,采用无人机与地面警力协同配合的“空地联动”模式,全力打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