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用“土特产”书写茂名乡村振兴“山海经”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据茂名日报报道,我市以荔枝主产区高州为主战场,深入实施“荔枝之乡”提升行动,推动荔枝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120亿元。通过产业筑基、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开放突围等创新模式,将传统的“土里生金”转化为现代的“链上生辉”,这座农业千亿之城,正将其独特的“土特产”转变为“金饭碗”。通过巧妙地利用当地丰富的荔枝和化橘红资源,茂名不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更在书写着一部属于自己的“山海经”。
  产业筑基:千年“土味”炼成百亿“金链”。“橘生淮南则为橘”,这句古语在茂名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化州沃土孕育的化橘红,据传曾是晋代仙人罗辨济世的“仙果”,如今已发展成为产值超过115亿元、带动35万农户增收的药食同源的“黄金果”。而中国荔枝之乡的高州,则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盛唐风韵,蜕变为助力茂名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120亿元的“致富密码”。这些“土特产”之所以能够从“土货堆”发展成“黄金链”,皆是茂名以“五棵树一条鱼”为锚点,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富模式带动起来的。如化橘红产业通过“合作社+公司+产业协会”模式,打造公司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使农户年均增收超6万元;而荔枝产业借广药王老吉等龙头带动,将鲜果榨汁成20余种饮品,附加值提升50%。虽是如此,茂名“土特产”的产业延伸还有更大的空间。接下来,还需进一步打通“从田间到舌尖”的堵点,如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荔枝、化橘红等鲜果的跨季保鲜技术突破,并探索“飞地园区”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共建加工基地,让“土特产”变“全球通”。
  科技赋能:数字犁铧耕出“智慧田野”。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科技创新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以及无人机等,它们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而茂名以AI大模型DeepSeek赋能荔枝种植,病虫害诊断准确率跃至95%,优质果率达85%;化橘红产业则依托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数字化监测。借助科技之力,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变为如今的“知天而作”,更让“土特产”穿上“高定外衣”——化橘红开发出200余种衍生品,获30多项专利;荔枝深加工产品从酒醋到冰淇淋,跨界破圈。若想通过科技赋能带来“泼天富贵”,还需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省内外专业高校攻关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并推动区块链溯源与“信”字号品牌联动,以“一物一码”筑牢品质护城河。
  文化铸魂:从“山野物语”到“世界叙事”。“赏花经济”与“贡品文化”,是茂名“土特产”破圈的“双翼”。化橘红以“赏花节”为媒,单日吸引游客3万人次,线上观看超千万;荔枝借“柏桥服务区”升级,打造“交农文旅商”综合体,让游客“停车即入荔乡”。文化赋能下,化橘红从“止咳良药”升华为“康养IP”,荔枝从“时令鲜果”蝶变为“文化符号”。正如苏轼笔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茂名正以“荔枝白兰地”“橘红润喉糖”等创意产品,让传统滋味浸润现代生活。如果进一步深挖“非遗+产业”潜力,如将高州木刻画、化州跳花棚舞蹈与特产包装结合,打造“有故事的礼盒”、“区域统一品牌联盟”,并借“一带一路”契机,拍摄多语种“茂名风物志”纪录片,让更多的“土特产”以文化叙事叩开全球市场。
  开放突围:从“岭南一隅”到“世界货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目前,化橘红已销往30余国,电白沉香获首宗原料出口许可;荔枝借RCEP东风,登陆东南亚高端超市。然而,与国际品牌相比,茂名特产仍缺“定价权”——如化橘红虽具“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但国际市场溢价能力还是比较弱。沉香原材料虽然已经获得出口,但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甚至连行业标准都没有制订,无法出口赚汇。茂名的“土特产”若想有大作为,就必须构建“品牌出海”战略联盟,联合高校和相关企业,共推化橘红和沉香等资源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标准;设立海外品牌体验馆,以“荔枝品鉴会”“橘红中医馆”为载体,让茂名“土特产”的味道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土沃根深,方能花开天下。当前,茂名以“土特产”为笔,绘就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阔画卷。然前路漫漫,犹须“风物长宜放眼量”:既要筑牢科技与文化的“护城河”,更需以开放的胸襟去拥抱世界。在可见的未来,希望我们可以共同见证“待到橘红香满袖,山河尽带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