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平定叛乱探究之七

冼夫人协助裴矩平定王仲宣叛乱的贡献及影响

冼夫人文化研究


何火权
  隋开皇十年(590年),也就是隋平陈后的第二年,曾为衡州刺史王勇部将,后为番禺俚帅的王仲宣在岭南发动叛乱,兵围广州,把守城督战的广州总管韦洸射死,一时间岭南大乱。在这场由王仲宣挑起的战乱中,冼夫人发挥了作为“岭南圣母”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先是“囚孙平乱”,稳定军心,接着派遣孙子冯盎出兵斩杀泷州陈佛智,取得平叛的初步胜利,跟着由冯盎率领军队驰援广州,与隋朝廷派来的大臣裴矩、大将军鹿愿会师,共同进击王仲宣的叛军。
  这里要着重介绍隋朝廷派来的大臣裴矩,他可不是普通的使者,却是大有来头。裴矩在《隋书》《新唐书》都有传,他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经了北齐、北周(北齐亡后入北周,时间仅有4年)、隋、唐四个朝代,活了80多岁。《隋书·裴矩》载“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应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世务。当隋高祖杨坚还是北周的定州总管时,裴矩便任总管府记室,即负责文书起草、记录表彰等一系列与文件起草及相关的工作。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裴矩任相府记室事,隋朝建立时,他受到隋文帝重用,“迁给事郎,奏舍人事”,已是正四品的大臣了。晋王杨广领兵伐陈时,裴矩任元帅府记室,参加了平陈之战。王仲宣在岭南发动叛乱时,裴矩正奉隋文帝诏令巡抚岭南,他手上的兵并不多,史载“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兵力不足,准备也不足。他本来是奉命来岭南巡视安抚,但当他了解到王仲宣已经兵围广州,又派部将周师举进攻东衡州,岭南已处在危急之中,此时,裴矩展现了大将风度,担负起平定叛乱的责任。史载“矩与大将军鹿愿赴之,贼立九栅,屯大庾岭,共为声援。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破之,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援广州。”可以说,裴矩带领的军队以少胜多,连战皆捷,从江西南康一路南下,先是过大庾岭,又解东衡州之围,之后进军南海,直逼王仲宣的老巢。同时,冯盎带领的军队正好赶到,与裴矩、鹿愿的部队会师,这样实力大增。此时,接替韦洸担任广州总管的慕容三藏面对叛军的四面围攻,已带领兵民严防死守一个多月,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史载“城中粮少矢尽,三藏以为不可持久,遂自率骁锐,夜出突围之。贼众败散,广州获全”(《隋书·慕容三藏》)。这样,三股军事力量合在一起,终于平定了王仲宣的叛乱。
  叛乱平定之后,冼夫人与裴矩一起巡抚各地。这在《隋书·谯国夫人》中有具体记载,“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冼夫人利用自己在岭南的影响力和威信,协助陪同朝廷使者裴矩到各地巡视,安抚地方豪族、酋长及各州刺史等,裴矩也发挥其朝廷使者的作用,“又承制署其渠帅为刺史、县令”,即任命了一批地方官吏。冼夫人和裴矩所到之处,受到各地首领、酋长的拥护和支持,如谯国夫人本传中说的“其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这里地域涉及较广,包括今天广西的梧州市(苍梧)、藤县(藤州),广东的惠州(梁化)、新会(冈州)、化州(罗州)等地的首领都来参谒,“还令统其部落,岭表遂定”。经过冼夫人陪同裴矩在岭南的一番巡视安抚,王仲宣的叛乱影响得以消除,隋朝政权在岭南终于安定下来,冼夫人居功至伟,因此受到隋文帝的多重嘉奖。
  一是隋文帝颁发敕书对冼夫人进行褒扬。敕书中说,“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裴矩从江西南康仅得数千士卒,能够南下平定叛乱,确有冼夫人派遣部队协助支持之功;并且陪同裴矩一起巡抚各地,收服人心,得到隋文帝下旨褒扬,可谓实至名归。隋文帝在敕书中还提出希望,“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这是针对冯暄曾逗留不前,贻误战机,被冼夫人囚禁在州狱之事而说,既是对冼夫人“囚孙平乱”的肯定,又提出以礼教教导子孙后代的要求。
  二是冼夫人受册封为谯国夫人和开幕府。虽然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已去世多年,但因为冼夫人帮助朝廷稳定了岭南,为隋朝立下大功,因而隋文帝“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同时“册夫人为谯国夫人”,这是冼夫人第三次受朝廷册封。之前在陈朝时冼夫人被册封为“石龙太夫人”,归隋后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这次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也是冼夫人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和品级。那么,“谯国夫人”的“谯国”有什么来历,又属于几品爵位呢?查《隋书》“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记载,隋代封爵共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而且历代封爵,一般都取地名,如冼夫人曾被册封为“石龙太夫人”的石龙郡,“宋康郡夫人”的宋康郡,裴矩被封为“闻喜县公”的闻喜县,欧阳頠曾被封为“始兴县侯”“阳山郡公”,始兴县和阳山郡都是地名。可以说,用地名作为爵位的名称是普遍现象。对照爵位,“谯国公”,应读作“谯/国公”,因为“国公”是爵位,同理,“谯国夫人”也应读作“谯/国夫人”,这样一来,冯宝的“谯国公”,冼夫人的“谯国夫人”中的“谯”,就应为相对应的地名。当然,为什么选择“谯”这个地名来册封冼夫人呢?有些学者解释说,“谯”字有瞭望、观察、获取敌情、传达信息之意,朝廷希望冼夫人守护好岭南,这样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谯”是地名,应是没有疑义的。查《隋书·地理志》记载有“谯郡,后魏南兖州。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亳州。开皇元年府废。统县六。”在谯郡统的六个县中,也有谯县,谯县即现在安徽省亳州市。因此,可以确切地说,冼夫人被朝廷册封为“谯国夫人”这个“谯”就是指“谯郡”这个地方,“国夫人”是其爵号。在隋朝,“上柱国、郡王、国公、开国郡县公,为从一品”,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就是从一品,这在封建朝代,已是很高的爵位了。
  冼夫人同时被朝廷批准,“仍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这是朝廷给予了冼夫人很大的权力,不仅开幕府,而且可以指挥各部落及六州兵马,甚至可以先斩后奏。这里有必要对“幕府”进行简要解释,一些研究者对此理解为“府衙”“开府”或“将军府”,与史载的意思基本相符。“幕府”原义是指古代将军的府置(因军队出征,使用账幕,故称),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叫作幕府。据《隋书》中对各等级受封爵位的受封者置属官、幕僚有相关规定,“国公无上开府已上官者,与开府公同”,又“上开府、开府公同大将军、子、男”,冼夫人的封爵是“国夫人”即“国公”级别,开幕府也就与大将军相同。那么,在隋代大将军的“幕府”规格如何呢?《隋书·百官下》载,“左右领左右府,各大将军,一人……各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各一人。”按《隋书·谯国夫人》所载,朝廷给予冼夫人开幕府的主要职责在军事方面,如指挥各部落及六州兵马,遇到紧急事宜,可以先行处理等,而且置“长史以下官属”与“大将军府”的设置相符。简单来说,冼夫人“开幕府”,就是朝廷批准冼夫人开设如大将军规格相当的“将军府衙”,设置管理机构和配备相关属吏,行使相应的管理职权。这是隋文帝对冼夫人的极大信任,也是冼夫人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回报。隋文帝还给予冼夫人物质奖励,如赐物五千段,皇后赐给冼夫人首饰和宴服。总之,是备受褒奖和享受尊荣。
  三是朝廷对冼夫人后辈嘉奖任用。冯盎斩杀参与叛乱的泷州豪门陈佛智,协助裴矩、鹿愿平定王仲宣之乱,立下大功,被任命为高州刺史。冯暄虽然贻误军机,但因为冼夫人的功劳,因而被朝廷赦免,“拜罗州刺史”。这样一来,冼夫人的孙子冯盎和冯暄担任岭南两个州的刺史,已是从三品或正四品的官职了(《隋书》载中州刺史从三品、下州刺史为正四品)。冼夫人原来的“宋康郡夫人”的封号转授给冯仆的妻子冼氏,“以宋康邑回授仆妾冼氏”。冼夫人参与平定王仲宣之乱,一家人都受到朝廷极大的褒扬和任用,这对冯冼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在岭南更是盛极一时。
  冼夫人在陈朝时参与平定欧阳纥的叛乱,在隋朝时参与平定王仲宣、陈佛智之乱,受到朝廷多次册封和奖励,对比欧阳纥、陈佛智发动叛乱导致身首异处,家族也遭受灾难,更加突出冼夫人忠心护国、保境安民的可贵。也由此,我们更深一层体会到冼夫人晚年训导子孙时说的“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真切含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把“好心”解释为“忠顺之心”是相当恰如其分的,也真正切入了冼夫人的内心。这样来理解“唯用一好心”,可以更全面了解冼夫人在历史上的贡献,更清楚冼夫人生前被陈朝、隋朝皇帝信任、册封,去世之后被历代王朝追赠封号,备受后世万民爱戴的原因。(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