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俺娘是个“90”后
■诸纪红
“伸伸腿,一二,一二……”
我回老家探亲,刚走近老屋,母亲房间里的电视传出健身课的声音。
我推门入屋,母亲正在锻炼身体呢。
母亲看到我,没有停下动作。“你先等会儿,我把这个操做完。”
母亲认真地跟着电视里健身教练的指令做着每一个动作,虽然动作可能不够标准。
我的母亲今年九十岁了。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每天早上,当天边刚露出一丝曙色,母亲就早早地起床了。她非常爱干净,起床后总是先刷牙、洗脸,把自己打理得清清爽爽。吃完早饭,她喜欢自己动手洗衣服、洗毛巾、擦桌子。
春节前,在我的儿子的启迪下,母亲对“90后”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她也称自己是“90后”。
母亲的乐观和豁达也体现在她面对困难的态度上。她总是说:“不管什么事,说开了就不是事,不管什么坎,齐心协力都能迈过去。”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她自己,也鼓舞着我们全家人。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母亲总是会用她的智慧和经验来开导我们,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我读初二时,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沮丧,甚至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母亲看到我沮丧的神情,轻轻地将我拉到身边,用那些温暖明亮的双眸定定地望着我,说:“孩子,你看这田地,它就像人生一样,有时候干旱,有时候暴雨,但只要咱们不放弃,用心耕耘,总会有收获的时候。”
村里对母亲的评价非常高。“老奶奶总是笑呵呵的,有时候还跟我们开玩笑,特别有趣。”邻居七爷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的两个姐姐相继病故,九十年代,我的大哥又意外过世,紧接着我的父亲也撒手人寰。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丧子丧夫。可我的母亲没有被生活打倒,反而更激起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母亲总是默默承受着痛苦,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她以惊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用她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母亲常说:“生活虽然给了我重重一击,但我不能倒下。”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母亲在逆境中绽放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芒。
母亲始终热爱劳动,忙碌的身影是她生命中永恒的旋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和大哥外出帮人家制砖烧瓦,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操持。白天,母亲与生产队里的男人们一起在田里种庄稼,挣微薄的工分。夜晚,母亲在煤油灯下纺棉纱,补贴家用。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用那双有力的手,让我们的生活有序舒适。她种的菜和养的鸡,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她亲手织的毛衣和纳的鞋底,是冬天温暖的保障。她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用她的爱,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园。
即使在步入八十岁的老年,母亲依旧每天清晨提着水壶和篮子走进菜园。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细心地为每一棵植物浇水、施肥、拔除杂草。在她的呵护下,菜园里的茄子、辣椒、黄瓜都长得鲜嫩水灵。我们每次回老家,母亲都要将车子的后备箱装满自家种的菜。
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她偏爱看电视,尤其痴迷于86版的《西游记》。无论哪个电视台播,只要被她发现,就会专心致志地看下去。她经常坐在电视前,指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对孙子说:“孙子啊,要学就学孙悟空,他有千里眼,顺风耳,一个筋斗云就可以跳到万里之外,那才叫本事!”
母亲舍不得花一分钱偶尔到街上买点菜,为了一毛二毛地跟小贩们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她不认得现在的数字秤但是总认真盯着小贩的秤盘子装作很内行的样子以至于“骗过”许多小贩不敢糊弄她。
母亲过不惯城市钢筋水泥的生活,只喜欢在老屋自由生活。母亲不太爱吃荤,除了猪肉偶有进嘴,牛羊等其他“红肉”基本不吃,常年以蔬菜和豆制品为主。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老了不干活还月月有钱拿,村里的医生还经常上门来检查身体,真是太好了。”有一天,母亲感慨地说,“孩子们啊,咱跟上了好时代,生活过得甜,我这‘90后’呐,也得努力,向‘00后’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