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宝寻“龙”记


■陈珍珍
  广东茂名,是一个蕴藏着丰富宝藏的地方。好心精神源远流长,非遗文化熠熠生辉。这些文化瑰宝汇聚到一条彩龙身上,璀璨发光。由于一次天狗食日,天地一片黑暗无光,重见天日之时,彩龙却不再发光了。
  千年荔园孕育千年灵珠,它长在一棵叫“荔王”的古荔枝树上,历经千年风霜雨打,吸收日月精华,充满灵气和智慧。
  灵珠越长越大,越长越红,像红彤彤的荔枝丹。灵珠爆开,幻化成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千年不语的荔王开口嘱咐:“孩儿,你名唤荔宝,你的使命是以‘好心精神’去唤醒彩龙。我现赐你宝物一件,助你穿越过去和未来,完成使命……”荔宝手上出现了由七颗珠子串联的手链,珠子形似刚结青果的荔枝,精巧可爱,但却黯淡无光。
  初降人间的荔宝对一切都很好奇,被一阵悠扬的歌声吸引了。“浮山高,鉴水长。巾帼英雄出高凉。经三代,保南疆。巾帼英雄世无双……”循声找去,一位老爷爷正在荔枝树下放声歌唱。
  荔宝快步走过去问:“老爷爷,您唱的是什么歌呀?”老爷爷爽朗地说:“孩子,我唱的是《巾帼英雄冼夫人》。”
  “冼夫人是谁?”荔宝好奇地问。老爷爷说,歌中所称颂的冼夫人是古代岭南俚人女首领,作为民族女英雄,历经梁、陈、隋三朝。她“唯用一好心”,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岭南地区的繁荣稳定,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老爷爷,这是哪儿?”荔宝好奇问道。老爷爷乐呵呵地说:“孩子,你所在的是古岭南高凉今广东茂名,这是一座‘好心之城’,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荔宝看着老爷爷慈眉善目,心想:说不定老爷爷能助我完成使命,便问道:“老爷爷,我第一次来这里,您能收留我一段时间吗?”老爷爷哈哈大笑:“好心茂名以‘好心’著称,你尽管随我来!”
  当他们回到村子,只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洋洋的景象。此时正值新春,老爷爷高兴地对荔宝说:“你来得真巧,过了年便是热闹的年例期,俗话说‘年例大过年’,可以观看很多热闹节目。”
  茂名年例是茂名市各地年年定期举行的民间习俗节日,多在农历正月、二月举行,年例时长短则一天,长至三四天。每逢此时,茂名圩镇各个村庄轮番举行丰富的文化活动,盛况空前。
  老爷爷继而说:“冼夫人作为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是人们祈求幸福、化解困惑、净化心灵的精神寄托。人们为了铭记冼夫人的功绩,纷纷建立庙宇,供奉怀念,不少冼太庙本身就是当地的社庙。因此,年例期间冼太夫人像也与社神一同‘出游’,供人祈福。”
  “这是人们对年例习俗的传承,也是为了纪念冼夫人。”老爷爷刚说完,荔宝的手珠亮起了一颗红色的珠子。荔宝顿时感觉到,好心精神与冼夫人有着密切关系。
  传统年例一般举办三天,由“起年例”“正年例”及“年例尾”组成,如今有些地方缩减为一天。“起年例”一般都是年例的前一天或正年例当日凌晨,各地不尽相同。主要活动程序有“开庙门”“接菩萨”“游地界”。
  “正年例”是年例的重头戏,从“摆醮”开始,人们多以空旷地或地堂作为主场,“摆醮”正“神位”,用鸡(多用阉鸡)、猪肉、鱼做成“三牲”摆在一起,供请“冼太”或“菩萨”享用。
  只见全村家家户户把供品摆放在正方桌上,煮熟的大阉鸡,鸡头都朝向同一个方向,整齐集中摆在宗台上敬奉“神灵”,体现人们的虔诚之心。
  供品桌上除了必备的“三牲”,还有酒、茶、水果等,摆盘都很漂亮别致,各具特色。
  老爷爷的孙子星辰对年例这个节日尤为喜爱,他带着荔宝在村里玩得不亦乐乎,放鞭炮、买零食、吹泡泡……
  大家最为开心的是,村里外出干活的村民每到年例期都会回家,陪伴家人度过这个隆重的节日。正如老爷爷说的,“年例大过年”,在茂名游子心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年味是“年例”。
  “要放鞭炮了,快捂着耳朵!”星辰双手捂耳对荔宝大声说。话还没说完,鞭炮起,齐奏乐,八音锣鼓声齐鸣,一时人声鼎沸。
  接下来,游神队伍在八音锣鼓的陪伴下,游遍各个村落,巡门祈福。
  荔宝看着这个热闹的场景,一晃神,好像看到供奉着的“冼夫人”正在慈祥地看着众生,护佑一方平安。
  高州沙田的四大园年例,由冒垌境、龙头境、下方境和乌石境四个庙社组成,是茂名十大年例之一,尤其以“四船同游”为特色,规模庞大,盛名远扬。
  四大园年例中有一个精彩的环节——游花船。据说以游花船来收禁瘟疫和妖魔鬼怪。齐汇大园坡,四船同游!
  从早上开始,以花船为主,辅以游神队、彩旗队、长龙队、醒狮队、鼓乐队等巡游队伍,在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中从大庙出发,游向各个村落。
  下午,各村庙社的花船缓缓向着一处叫大园坡的空旷地方行进,重头大戏即将开始。
  一时间,人到船到,四艘花船围着大园坡,各自奔跑打转,进行“赛花船”,相互比拼。摇船、抛船、跑船、分船比赛交替进行,此落彼起,热闹非凡,观众的欢呼声一浪接一浪。
  “嗨哟,嗨哟……”村中年轻力壮的成年男子都会来参与摇花船。星辰告诉荔宝,摇得越卖力,好运便越多。
  最能体现年例的人情风味就是“宴客”部分。人们宰鸡杀猪设宴招待亲朋好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俗称“吃年例”。
  年例宴席上菜顺序也有讲究,头道菜通常是“炒粉丝”,称为“起粉”。接着鸡、鸭、鱼、虾、扣肉等大盘菜接二连三上桌。当桌上的年长者宣布“起筷”(有喜事快快来之意),这时大家一起响应,尽情享用。
  荔宝对桌上的一道菜品很感兴趣,问:“这道菜叫什么?”星辰说:“大头菜焖五花腩,我爷爷最喜欢吃了。”
  老爷爷说,这是年例宴上特色菜之一,传说冼夫人屯兵驻扎于曹江一带,因行军需要,冼夫人令部队种大头菜,并腌制分给将士们携带在身,方便行军食用。
  老爷爷像个美食家一样娓娓道来:五花腩,选料当地土猪。将大头菜用水洗净,切小段,腩肉切成中等肉块,放置瓦煲慢火焖炖……
  荔宝手指着茶台上点着的香说:“这是什么香味呢?”星辰说,那是用沉香做的香,随即拿出自己口袋中的沉香香囊给荔宝闻闻。
  “传说在岭南古时有瘴毒为患,冼夫人军中将士均随身携带一个以沉香为主的‘金疮药’囊包,既能避瘴毒又可疗战伤。”星辰话音刚落,荔宝的手链中第二颗珠子亮起了橙色。
  吃完丰盛的年例宴,客人便可以四处“睇年例”了。“睇”是粤语看的意思。年例期间,茂名各地做“傀仔戏”,并举办舞狮、舞龙、打功夫、游灯等丰富的文化节目,好“睇”又好玩。
  小孩子最爱“睇”傀仔戏。星辰拉着荔宝的手穿梭在戏场内外,看着小小的木偶在一根线的操纵下,完成一台精彩的戏,让荔宝大开眼界。
  “百越尊崇为圣母,千秋巾帼问谁同,三朝辅主留晖远,唯一好心报国忠……”木偶戏表演者一开声,喧哗的人群立即安静下来。这是《冼夫人传奇》的开幕唱词。随着唱词一出,手链上的第三颗珠子亮起了黄色。
  “冼夫人功勋卓著,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她忠义为国,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岭南经济,《隋书》《北史》等正史均为冼夫人立传,《资治通鉴》多处有关于冼夫人的记载,冼夫人对岭南社会稳定的贡献不可磨灭,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她的光辉事迹还写入了木偶戏唱本里,深受群众欢迎。”老爷爷自豪地说,高州木偶戏还曾出国巡演,把冼夫人文化和精神传到国外。
  传统的年例还有很多民俗活动。花灯巡游,一盏盏花灯,代表着一个个愿望,向往着丰收与喜庆。舞狮,雄壮灵动的金狮之舞,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舞关刀,从守乡护民到保家卫国,武术表演成为年例中常见的表演项目之一,已经是一种家国情怀的载体。
  “年例尾”。入夜时,沙田村民点燃火把从大园坡上迎接花船回村庙,田野出现壮观的“火龙”。大人小孩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游火把,浩浩荡荡回到各自的庙宇。
  午夜时分,村民们进行烧“花船”活动,意为将封在纸船中的妖魔鬼怪全部烧死,寄寓驱邪避恶、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此,一年一度的“年例”结束。
  从做年例,吃年例,到睇年例……各种热闹,各种精彩,让荔宝深深感受到茂名年例的热闹喜庆。他问老爷爷,还有哪里的年例与冼夫人关系最密切的呢?
  老爷爷告诉荔宝,曹江帅堂圩年例是当地最为隆重的。相传当年冼夫人在高凉古镇曹江立帅堂、布军营、建令堂,每年正月十五杀猪宰羊闹新春,犒劳三军,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老爷爷说,冼夫人精神流传千古,对岭南尤其是粤西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供奉她的庙宇主要分布在我国岭南沿海一带的广东茂名、湛江、阳江市以及海南省、广西的北流等各地的城镇和乡村,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冼夫人信俗文化。
  为了让荔宝和星辰实地了解冼夫人文化及其精神内涵,老爷爷决定带他们到高州冼太庙和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参观。
  第一站,他们来到高州冼太庙。刚到冼太庙门口,骑着骏马、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冼夫人塑像映入眼帘。
  这里常年香火不断。香火缭绕中,前来拜谒的各地群众烧香礼拜,念念有词向冼夫人诉说自己的心愿。在香火中,荔宝手链上的第四颗珠子悄悄亮起了绿色。
  正殿供奉“冼夫人神像”,星辰告诉荔宝他的乳名叫“太恩”,因为爸爸妈妈在他满月时抱到冼太庙“拜冼太”,取有“太”字的乳名,以求冼夫人保佑。荔宝说:“那我的乳名叫‘太宝’。”两人相视而笑。
  后殿是冯公庙,供奉着“和合神”。冼夫人和其丈夫冯宝被民间称为“和合神”,据说夫妻吵架会去拜“和合神”。山歌传唱“谁人夫妻不团结,来拜冯公和合神;冯公就在冼太庙,奉请就到我坛心”。
  荔宝好奇地问老爷爷:“不是说有很多冼太庙吗?除了高州冼太庙,还有其它特别一点的吗?”老爷爷说,那得说说雷垌冼太庙了,那里有一个特别的民俗日子——“冼太回娘家·更衣节”。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迎接冼太的队伍从雷垌冼太庙出发,直奔高凉古城旧城,举行开庙门仪式,恭请冼太回娘家。
  在锣鼓、醒狮的开路下,进入雷垌地界,由雷垌外嫁女,陪伴姑太一起回娘家。晚上,雷垌冼太庙庙门紧闭,经过行礼,颂读祝文之后,为姑太神像进行沐浴更衣。
  第二天上午,锣鼓响起,醒狮起舞,在主祭司仪的带领下,向冼夫人神像行跪拜礼,祈愿国泰民安。
  下午,在娘家人的陪伴下,冼夫人像再次被请上花车,返回长坡旧城冼太庙,“冼太回娘家·更衣节”圆满结束。
  第二站,老爷爷带着星辰、荔宝来到了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山兜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便在景区内。随着对冼夫人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荔宝手链上的第五颗珠子亮起了青色。
  荔宝问老爷爷:“这里还有冼夫人故事听吗?”老爷爷微笑地点了点头,为他们说起了“冼太嬷探四邻”的故事:相传从农历正月十八至二十一,人们护送着冼太嬷神像,巡视四野的村庄。
  星辰也兴奋地提到“冼太嬷‘送穷’”的故事:相传农历正月二十一日晚上,火把照明引路,人们抬着纸船送到牛沙村,烧掉纸船,是为“送穷”。正月二十二上午,把冼太嬷和四大将军神像送回娘娘庙。
  荔宝一边观看庙宇中的景观,一边听着相关民间习俗故事,冼夫人形象在眼前越来越清晰。此时,他手上链子的第六颗珠子亮起了蓝色。
  “凼凼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一个在景区游玩的小女孩唱起了一首动听的民谣,脸上乐开了花。
  老爷爷对他们说:“你们听,这首民谣所唱的炒米饼便是电城炒米饼,炒米饼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易于保存和携带。据传炒米饼是冼夫人军中的军粮。”
  相传有一年腊月,冼夫人带兵打仗,夜观天象,推断近日必有大雨,遂令各路将士加紧制作干粮以备急需。各位乡亲闻讯,不请自来,纷纷捐赠米粮,夜以继日制作干粮(炒米饼),帮助冼夫人打了胜仗,保一方安宁。
  为纪念冼夫人,后人把炒米饼称为“娘娘饼”或“干粮饼”。电城一带每逢腊月新春,家家户户自制或购买炒米饼供奉冼夫人,祈求平安大吉。此习俗相传至今,炒米饼也因而广为流传。
  荔宝听到炒米饼如此美味,连忙喊道:“爷爷,我也想尝尝炒米饼。”老爷爷笑哈哈说:“走,我领你们去尝一尝!”当荔宝吃着香脆的炒米饼,最后一颗珠子亮起了紫色。至此,七彩珠全部亮起,瞬间光彩夺目。
  跨越历史的长河,荔宝带着七彩珠穿越回到了冼夫人所经历的年代,从梁朝到陈朝,再到隋朝……冼夫人辉煌灿烂的一生像放电影一样在他眼前闪现。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这是冼夫人铿锵有力的十字箴言,也是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所形成的精神价值,影响了世世代代子民。
  好心精神,历久弥新。近年来,茂名大力弘扬以“唯用一好心”精神为核心内涵的冼夫人文化,糅合地方特色、时代精神,让“好心文化”浸润城乡每一角落,全力打造有活力有温度的“好心之城”。
  纵观历史,放眼未来,茂名人对“好心精神”的传承,恰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作为茂名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好心精神”已经熔铸到“好心之城”的血脉中,成为茂名人的精神图腾,涵养茂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穿越时空,代表着“爱国、团结、和谐、为民”的“好心精神”又如何世代传承?荔宝带着七彩珠穿越到几十年后寻找答案。在未来的时空,星辰已经头发花白,但他正和当年的老爷爷一样,慈祥地和孩子们讲着“好心精神”事迹。
  “我明白了,荔王让我寻找的正是一脉相承的好心精神!”在风清气朗的茂名,荔宝带回的七彩珠——“好心精神”能量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彩龙,流光溢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