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泥笔尖带情才能发出乡村振兴“好声音”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2月19日,茂名日报社组织各区(县级市)办事处,以及全媒体运营部20余人走进电白区黄岭镇南清村采风,感受南清村全力打造“生态康养·度假仙境”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所带来的新魅力,为写好基层文章,宣传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茂名日报社这趟南清村采风,好比老中医把脉——找准了“百千万工程”的穴位。今天咱们就着南清村这锅“农家菜”,唠唠下基层该咋吃才够味儿。
  新闻不是悬浮的流量,党媒更不是冰冷的喇叭。当一些自媒体还在争抢“热搜体”时,党媒记者更需用沾着泥土的笔杆,在政策与民心之间架桥铺路——既要让惠民春风浸润阡陌街巷,也要让民间声音穿透障壁土墙,这才是记者真正的生存之道。走基层不是“到此一游”,真正的好记者,要做政策的“翻译官”、民意的“传感器”、时代的“记录者”。“出水才见两腿泥”,党媒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够了解真正的社情民意,唯有扎进泥土的深处,细嗅枝叶关情的民生,方能从民声的根脉里开出惠民良方,在民心的沃土上激活发展新局。
  深度报道的“深”,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基层扎根的深度。真正的“沉下去”要像中医问诊那样“望闻问切”:望群众脸色,闻乡土气息,问民生疾苦,切时代脉搏。只有“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的笨功夫,才是突破报道同质化的利器。在报道乡村振兴时,只有亲身走进乡村,与农民交谈,才能知晓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报道才会有血有肉,而非纸上谈兵。当记者与采访对象一起挑水劈柴、一起田间耕作、一起田头唠嗑,那写出的新闻就不再是冷冰冰的陈述,而是带着体温的故事。“两手不沾阳春水”永远体会不到人间的烟火味。
  走基层不是“单程票”,报道刊发不是终点,推动问题解决才是闭环。记者既要传播好声音,也得当好“啄木鸟”,发现问题、解剖麻雀。南清村的“火”,靠的是农文旅融合的巧思,但乡村振兴路上,还有不少“硬骨头”:产业短板、人才流失、生态隐忧……媒体得用“放大镜”找典型,用“显微镜”挖根源,用“聚光灯”照痛点。只有既报喜也报忧,基层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有骨头”。好记者要学会当“社会厨师”:把中央的“硬菜”炖出乡土味,把基层的“酸菜”腌出智慧香,最后,把脚下沾的泥变成铅字里的温度;笔尖凝的情化作改革中的力量。只有脚下沾泥方能心中有光。
  媒体记者下基层,好比“老农下地——实打实”。茂名日报社这趟南清村之行,踩准了乡村振兴的鼓点,也踩出了一条“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传路子。南清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好声音”,从来不是坐在空调房里敲键盘敲出来的,而是用脚底板踩出来、用真心话唠出来、用真本事干出来的。记者们若能“身入、心入、情入”,何愁写不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基层文章?这,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