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要把根扎进时代的潮头浪尖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许,极大鼓舞了干劲、提振了发展信心,必将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喜讯传来,在茂名这片曾被石化工业烙下“南方油城”重工业印记的土地上,民营企业家们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有人望着传统产业的“老饭碗”忧心忡忡,有人嗅到零碳产业的“新赛道”跃跃欲试。面对时代的考卷,茂名民营企业家需要的不是犹豫不决的翘首以待,而是勇往直前的脚踏实地、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一、政策“定心丸”不是空头支票,是实打实的工具箱。近年来,茂名市政府出台了《茂名市激发企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企业活力38条”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最大程度释放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茂名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针对税收领域提出“落实税收支持政策”“税收政策精准推送”等措施,这些政策绝非纸面文章。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费减免,到普惠小微贷款风险补偿池的扩容,再到“拿地即开工”的工业用地新政,这些政策像一把把钥匙,撬动着民营企业的生存枷锁,有力拉动投资增长、助推消费升温。以电白某水产加工企业为例,通过阶段性社保费缓缴政策,硬生生从账面上抠出80万元现金流,撑过了出口订单下滑的寒冬。茂名某饲料公司财务人员表示:“我们购进液压翻板设备的50多万元可以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进行扣除,降低了当前的涉税成本,盘活了现金流。”更不必说“反向飞地”模式下,南海与电白共建新能源研发基地,让本土企业“借船出海”直接对接珠三角技术资源。政策工具箱里装的不是虚招,而是真金白银的杠杆——关键看企业家敢不敢伸手去撬。“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企业发展不能“等靠要”,而是发现商机趁势而动,如果犹犹豫豫裹足不前,只能成为“看客”。因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二、产业“新赛道”不是空中楼阁,是老树发新芽的韧性。有人总说茂名“石化独大”,却看不见绿色化工的裂变正在发生。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下游的塑料包装、冷链物流民营企业已悄然集聚;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里,中财管道项目与传统建材企业“串珠成链”,让本地门窗厂老板感慨:“以前给珠三角做代工,现在自家门口就能配齐产业链。”更不必说春节档的消费狂欢:小米、华为门店里“以旧换新”的长队,荔枝干、沙琅豉油在电商平台的销量翻番,连月饼都因“十万电商卖茂名”计划成了网红爆款——这些哪一桩不是民营经济的毛细血管在搏动?哪一处少得了民营企业的身影?我们所面临的新赛道不是推倒一切重头再来,而是让老手艺嫁接新思维,让老树发新芽,让“茂名制造”变身“茂名智造”。
  三、城市“底盘”不是负重枷锁,是破茧成蝶的跳板。茂名农业总产值破千亿的“底盘”,曾被视为民营经济转型的包袱,如今却成了差异化突围的跳板。当荔枝大年遇上电商定制,果农的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间里一句“茂名荔枝,甜过初恋”让订单飞向全国;滨海渔港经济区的建设,让海产加工企业主开始琢磨“预制菜+跨境电商”的新玩法;就连传统月饼厂,也因“中国月饼名城”的金字招牌,吸引年轻人返乡搞起了国潮包装设计。这座城市的农业基因,恰是民营经济最深厚的护城河——它教会企业家们如何在土地里深耕,也逼着他们在浪潮中迭代。
  茂名民营企业家们的焦虑,与珠三角甚至全国的同行并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海风里裹挟着石化工业的厚重、荔枝林的香甜、渔港的腥咸——这些气息混杂成的,正是独一无二的“茂名韧性”。当广湛高铁即将贯通,当零碳产业的蓝图铺展,茂名需要的不是仰望星空的理论家,而是敢把裤腿扎进泥泞、把算盘打到云端的实干派。毕竟,能扛住海风侵蚀的红树林,从来都不是温室里培养出来的。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