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课程为笔绘祥和教育新篇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车政谋
本报讯昨日上午,茂名市祥和中学、茂名市祥和中学附属小学举办了2025年春季学期特色课程推介会,旨在全面展示学校在“双减”政策引领下精心构建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吸引了众多家长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此次推介会采取分批次形式,重点展示了19个特色课程,地点设在祥和中学校园内的国学长廊。活动于上午8:30准时开始,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全方位呈现了学校课后服务的丰富内容与显著成效。
学校构建的“1+X”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独具特色。其中,“1”代表基础课程,聚焦作业辅导与自主学习,确保学生能在校内高效完成课后作业,教师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指导,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题。“X”则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特色课程,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兴趣。目前,已开设超100个特色课程,涵盖多个领域:艺术与创意类课程,如创意绘画、手工制作、书法、合唱、乐器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科技与创新类,像无人机编程、科学实验、机器人制作等,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包含篮球、足球、啦啦操、武术等,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传统文化类,如剪纸、国画、书法等,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这些特色课程成效显著。学生们在课后服务中,不仅能轻松完成作业,还能广泛参与各类活动,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与活动中,该校学生成绩斐然。例如,在广东省第十五届“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并被评为示范学校;在茂名市第五届“小小科学家”活动中,斩获团体一等奖,学生代表在2024年粤港澳青少年信息学创新大赛中荣获省一等奖,在各级艺术展览、展演中也屡获佳绩。通过参与特色课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显著增强,课业负担切实减轻。
活动现场,祥和中学副校长廖玲玲表示,课程是学校育人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特色发展都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现的,有优质的课程,才有品质的教育。因而,学校聚焦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立足时代发展需求与学生成长规律,从课程内容创新、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实施转型、评价体系重构等方面,系统构建“素养导向学科融合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此次特色课程推介会,就是我们向大家展示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契机,希望能让家长和社会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廖玲玲说。
就读于祥和中学附属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林同学高兴地分享:“我参加了学校的创意绘画和科学实验特色课程,这简直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在绘画课上我能尽情发挥想象,科学实验课又让我发现了好多有趣的现象。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开朗,学习也更有劲儿了!”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将课后服务课程深度融入整体课程规划,与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差异,分年级、分层次开设,确保因材施教。同时,学校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与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保障课程质量。
展望未来,该校计划进一步深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持续丰富课程内容,积极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此外,还将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