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保断缴后再参保会影响报销?

这7个问题一定要了解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对断保人员再参保设置待遇等待期,目的是避免选择性参保,以保障医保制度持续运行,维护全体参保人的权益。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断缴后具体有何影响?医保待遇等待期有何具体规定?
  这7个问题一定要了解。
  一、什么是医保待遇等待期?
  参保人员因未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参保缴费,导致无法立即享受医保待遇,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享受,这段时间即医保待遇等待期。在医保待遇等待期内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需要参保人自己承担。
  二、原先有没有设置医保待遇等待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没有直接对医保待遇等待期明确规定,但大多数医保统筹地区在实践中,已对断缴人员和没有在集中参保期缴费人员设置了待遇等待期。比如,2012年印发的《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按照年度缴费,在次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享受相应居民医保待遇。中途参保人员(新生儿等除外)应当按照年度标准缴费,并经3个月等待期满后,方可享受居民医保待遇。
  三、为什么专门设定医保待遇等待期?
  我国居民医保不是强制参保。目前,次均住院平均报销 4437元。如果不设置待遇等待期,越来越多人会选择生病后才缴几百元参保,最终损害的是全体参保人的利益。
  四、医保待遇等待期是如何规定的?
  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参保后固定等待期3个月。
  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缴1年,在3个月的固定等待期基础上再增加1个月的变动等待期。
  考虑到参保人实际情况,允许参保人通过缴费修复变动等待期。缴费参照当年参保地的个人缴费标准,每多缴纳1年的费用,可以减少1个月的变动等待期。
  需要注意的是,连续断缴4年及以上的,修复以后的变动等待期不少于3个月,加上原有3个月的固定等待期,需至少等待6个月。等待期具体标准由各省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
  五、为什么不允许修复固定待遇等待期?
  如果可以修复固定待遇等待期,就相当于允许生病后再缴费,缴费后马上享受待遇。这样会增加选择性参保风险,让选择参保的群众利用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信息优势,享受别人缴费对自己的贡献,对正常连续参保人员来说非常不公平。
  六、2025年以前没参保的群众是否受影响?
  不受影响。待遇等待期政策从2024年缴费参加2025年基本医保起执行。
  即使以前没参保,只要从2024年年底起每年都在集中征缴期参加居民医保,就不会有待遇等待期。如果原来正常参保,但2024年年底集中征缴期没有参保缴费,那2025年就会有待遇等待期。
  七、如何避免居民因不知集中参保期而断缴?
  每年9月,各地都会开展基本医保全民参保集中宣传活动。如果由于自身原因错过集中缴费期导致断缴,应尽快缴费,减少变动等待期,以降低不能享受医保待遇的损失。
  (来源:国家医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