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的岳父
■龙建新
我最初认识我岳父是在1971年,那一年我父亲从市委组织部调到市广播站工作,我父亲与岳父岳母是同事。我当时是个11岁的小学生,在市四小读书,离市广播站很近,下课后经常去广播站玩,与站里的人也就熟悉起来,尤其是岳母。与岳父接触不多,印象中他个子不高,敦实精干,脸上总有笑容。从那时起,我便“吴叔”朱姨”地叫着,直到把他们家的二小姐娶回家才改口。
岳父是个苦出身,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很小就帮着家里干活。岳父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有想法。为了改变命运,在年龄尚小的情况下虚报年龄参军,所以直到现在他也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年龄。参军不久他就上了朝鲜战场,成为一名志愿军通信兵。正是有了这段通信兵的经历,使得他与无线电广播结了缘,此生都在从事这项工作。从部队转业后,在北方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与岳母结了婚,有了大姐和我妻子,我妻子是在山西长治出生的。由于实在不习惯北方的生活,机缘巧合,岳父一家从山西调回到茂名工作,从此就扎下根了。
我真正对岳父有所了解是从1979年开始,那一年我正式在731电台工作,岳父是我的领导。由于从小就认识,他对我的工作学习比较关心,时常过问,能关照的时候都会关照,体现长辈对晚辈的爱护。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心性未定,加上年轻气盛,工作倒是积极肯干但毛手毛脚,闲暇时也尽是找朋友到处玩耍,对专业知识不上心,总以为有了正式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出于对我的熟悉和了解,岳父和其他师傅时常提醒,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渐渐地我也就静下心来,把心思放在了工作和学习上,在不长的时间里成了电台的技术骨干。
在与岳父的工作接触当中,我发现他遇事比较沉稳。毕竟是当过兵上过战场的人,冷静、理性是他的特点,对人对事总有一套应对的方法,处理起来不急不躁,在单位威望比较高,人缘也比较好。他不是一个死板的人,这也许与过去的经历有关,在面对复杂又事关原则性的问题上,他表现出灵活变通的一面,使得一些事情得以完善处理。比如在处理电台与省厅领导的关系上,我知道他帮了我父亲很大的忙。
岳父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家里孩子多,上有老人要照顾,兄弟姐妹要帮助,生活过得比较艰难。从我妻子身上就能发现过去生活留下的烙印,节俭、不浪费、能干家务活。她第一天去电台上班,穿的是一双有补丁的凉鞋,可见家里生活的不易。岳母操持这一大家子更是不易,也许是常年的操心劳累,身体都透支了,使得她在该享福的时候没能享福,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岳父是个乐观的人,对艰难的生活不抱怨、不悲观,韧劲十足,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家人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在他的脸上总是能看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信心。也曾有人在背后议论岳父,说他太现实、利益至上,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痛。
岳父思维活跃,即使是退休以后,仍关心时政和时事,喜欢与人讨论,其应对反应不输年轻人。如今他九十多岁了,让人惊奇的是,在他身上没有半点老人痴呆的痕迹,可能得益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这点非常难得。尽管他如今在生活自理方面有很多困难,但他不放弃,其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敬佩。自从我和家人移居海外,对他老人家总觉得愧疚,因为不在身边,对他的照顾很少。每当回国都尽可能多陪他喝茶聊天,享受这天伦之乐。前几年,岳父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当他的胸前挂着纪念章,脸上充满了欢乐。每当他与晚辈讲述他在朝鲜战场上那难忘的经历时,眼里充满激情,他身上所散发出的自信、骄傲、喜悦难以言表。岳父,希望您务必继续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生活的勇气,我期盼着在您百岁的寿宴上为您敬上一杯酒,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感恩您我翁婿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