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青翠“高州麦”绿色创富路


特约评论员 蔡湛
  一棵“高州麦”,兴旺一条村。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报道,高州市山美街道同进村是闻名遐迩的“高州麦”种植基地之一,种植面积达560亩,年产值3000万元,菜农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成为当地富民兴村支柱产业。
  小小一棵麦菜,撑起乡村振兴产业。循着“高州麦”的生长足迹,人们可以感悟这条绿色致富路的三个特征。
  首先,因地制宜。同进村土壤肥沃,日照时间充足,种植的无公害优质麦菜口感极为脆嫩、清香,可以煲汤、炒菜、凉拌等。该村种植麦菜几经探索,种植队伍越扩越大,很快就占据了茂名市场的较大份额,并赢得了“高州麦”的美誉,远销广州、深圳、东莞,远销广西等地,成为同进村农民主要创收来源。作为城市“菜篮子”的同进村依托交通位置便利、麦菜种植历史悠久等优势,支持农户水稻收割后种麦菜,有效提高农产品种植综合收益。可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产品,是兴村富民的一着好棋。土地是财富之母,一方水土可以养一方人,关键在于用好资源禀赋、再造一方水土的价值。
  其次,改革引路。蔬菜种植从一家一户小生产到规模化种植,才能产业化发展,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为此,同进村在“百千万工程”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合作社+基地+种植户”效能,建设规模化麦菜生产种植基地,在育苗、管护、收购等环节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实现麦菜统一管理销售、全面提高麦菜品质和产量。建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后,麦菜收割统一运送到当地农贸市场和超市,销售渠道畅通,产销两旺。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改革和调整,对特色产业发展至关紧要。只有冲破传统农业思维羁绊,打开资源宝库,让青山绿水变为“发展本钱”,才能涌现更多像同进村这样的依靠特色农产品蝶变的乡村。
  第三,科技赋能。特色农产品由小到大滚动发展,产业与科技的对接密不可分。同进村积极与科研机构探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蔬菜种植专家到同进村授课,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支持。通过发挥集采优势,为种植户提供合适价格的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注册“同进麦菜”商标,提供统一设计、包装、销售等服务,推进打造“岭南麦”品牌,进一步增强同进麦菜的品牌效应。这告诉我们,种菜做成大产业改善了市场供应,也让当地村民收入大增,离不开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赋能,改变传统单一平面的小农业格局,系统打造面向市场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立体农业,才能挖掘农村产业的最大价值,使村民共享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红利。
  “一招鲜,吃遍天”,一棵小小麦菜,折射了“百千万工程”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嬗变,也拓开了我们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绿富共赢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