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共建视野下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与策略


钟亮
  在全国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宏观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增长、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的关键路径。近年来,茂名部分乡村积极整合农业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不过,茂名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部分乡村农业产业基础不够牢固,文化特色挖掘不够透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
  令人欣慰的是,茂名与佛山在2023年建立了对口帮扶协作关系,探索开展“村企共建、村村结对”行动,这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结对共建单位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有效解决当前农文旅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但要让结对共建工作切实发挥实效,就必须找准发力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农文旅融合发展,根基在于农业产业。倘若没有稳固的农业产业作为支撑,文旅发展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结对共建过程中,帮扶单位需与乡村携手合作,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念好“土特产”三字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所谓“土”,就是要立足本土资源。每个乡村都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贵财富。帮扶单位应协助乡村深入开展调研,挖掘适合本地种植、养殖的特色品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特”,即突出特色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唯有具备特色,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帮扶单位要助力乡村找准自身农业产业的独特卖点,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创新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产”,强调强化产业融合。农业不能仅局限于生产环节,而要向加工、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延伸。帮扶单位可利用自身的市场渠道和资源优势,帮助乡村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发展农村电商,实现农产品的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同时,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事体验、采摘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农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在于特色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乡村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帮扶单位应借助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助力乡村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场馆、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将乡村特色文化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挖掘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要通过多种形式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图文报道等,宣传乡村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同时,在乡村旅游项目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文化体验场景。例如,在乡村建设民俗博物馆、传统技艺展示馆等,让游客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在旅游活动中进行表演,使游客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
  农文旅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设计。一个出色的旅游设计能够充分整合乡村的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帮扶单位应与乡村共同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市场趋势,分析与同类旅游产品的比较优势,明确乡村旅游的定位和特色。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旅游项目和线路,注重旅游项目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农文旅融合发展涉及农民、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利益,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帮扶单位要协助乡村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例如,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就业等方式,让农民从旅游项目中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也要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乡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结对共建是茂名推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找准努力方向,采取正确策略,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我们坚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文旅融合发展将为茂名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茂名的乡村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中共高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