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读书楼


■肖冠明
  老王父亲过世后,留下了一间没人居住的祖屋。祖屋不大,也不是在繁华的大街上,虽然只有两层楼,但布局合理,通风透光,水泥彩花砖铺地,更显典雅大方,屋后还有个小花园,一看,便知道是文人居住过的好地方。
  老王的儿子曾带人来看过此屋,极为中意,出了高价钱想购买。可老王软硬不点头,儿子说父亲傻,肯出这样价钱的人,以后都不会遇上。
  老王指着儿子的头,骂他,满脑子铜臭,整天不靠谱,想的都是钱,钱,不动动脑筋想想别的。
  儿子被老王这么一骂,一溜烟走远了,他再也不敢在父亲的面前提买祖屋的事。
  老王还有个亲妹妹,已嫁到外地。这天,老王邀妹妹过来对她说,他想把父亲留下的这间祖屋全部过户到自己的名下,妹妹继承的这份,他用现金来补偿给她,老王问妹妹同意否。
  妹妹一听,觉得有点突然,她问大哥,怎么忽然说起这话来,她怎么可能在意这丁点钱,她说她每月有几千元的社保退休金,全家人的生活都有着落了。父亲留下的这间祖屋,虽然在法律上她有继承权,但她一个外嫁女,也不能不要面子跑回外家讨要,她对大哥声明,她愿意放弃。
  妹妹又对大哥说,这间祖屋,现在您是话事人,决定怎样就怎样,她无异议,她还强调,我们都是一家人。
  妹妹想了想,又问老王,大哥,您和大嫂是不是不想和儿子儿媳妇一起住,想搬过来祖屋清静清静。老王摆摆头,妹妹又问他,是不是想把祖屋给嫂子的兄弟住,老王说,都不是。
  老王对妹妹说,父亲一生当教书匠,他什么都不多,就是读书多,在阁楼上藏的书都有上千册,读好书,教好书,是父亲一生的追求,他留下值钱的东西不是这间祖屋,而是他书房里的书,我们也算出生在书香门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父亲一生写了不少的好文章,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我想把父亲居住过的这间祖屋,改造成公益读书楼,开放给读书人,让这间祖屋的灯光照亮更多的人。
  听到大哥的这番话,妹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父亲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但他对读书,教书的态度,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是遭到不公平待遇,他都没有放弃,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在传道、授业、解惑岗位上,他工作卓越,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回忆起父亲,妹妹突然把大拇指伸给大哥,她称赞大哥的想法相当好,让父亲读书的精神永存,能把这间祖屋改造为公益读书楼,让更多的人受益,她表态不但要支持还要积极参与。
  她又问大哥,改造这间祖屋大概要多少费用,她也想出点钱,哪怕是微不足道,这也是她的诚心。
  大哥说,修建读书楼的费用,您就别操心了,我早已做好准备。既然你热心参与,你去筹些书籍来就足够了。
  妹妹又问,把祖屋改造成公益读书楼,为何要过户到您的名下。老王解释说,修建祖屋,要去住建部门办理手续才能翻新修建,这间祖屋的财产所有权人原是父亲,他不在世,确权不了,一些手续办不下。经过去办理公证,变更所有权人,这样才能顺利办到有关手续。
  哦,原来是这样,妹妹恍然大悟。
  祖屋经过老王一段时间的精心设计和改造,一幢明亮的公益读书楼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这幢知识小楼,一时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
  父亲生前的好友,他的学生及一些团体,知道王老师的故居已改造成公益读书楼,纷纷捐书,当地一位书法家也给读书楼题了牌匾。
  老王一家人站在读书楼前,看到一拨拨追求知识的人们往读书楼里走,大家都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春风十里,不及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