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电白盐
■肖景文
电白区地处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暖,阳光充沛。
电白区沿海有迂回曲折的海岸线200多公里,内海有大小港湾25个,湾内海潮平稳,滩涂辽阔,海水浓度高。气温平均为23.18℃,年均日照时数为2161.4小时。因而,电白区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基地。
电白盐的历史电白早于明朝洪武前就开始生产盐,但当时只是农民个体自发煮制,直至洪武二年,电白盐业才正式纳入官方管治,从这时算起,电白规模化产盐也有600多年历史了。
民国26年“电茂盐场”更名“博茂盐场”,场都设于水东镇,下辖水东、电茂两分署的11个场务所。但由于连年战争,且盐田逐渐为地主、官僚所有,盐民生活困苦,加之盐田被分割成小块经营,因此,严重影响了盐业的生产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国营“电白盐场”,盐田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这一体制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电白盐业的发展。这时期是电白盐业生产高峰期。
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电白的盐业也受到了干扰和冲击,使得电白盐业的产量也连年下降。
改革开放后,电白对盐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先后调整了盐的出场和销售价,提高盐民的收入,推行企业承包制,提高盐民的生产积极性,购置先进生产机械设备,加强技术改革,有效提高了生产率。
电白盐的制作工艺电白盐的制作工艺,随着多次的变革而不断地进步。早年的制作,只在海边滩涂上垒起灶来,把海水舀入锅中,用柴火煮制。后来发展到在海滩上,把海水铺平,形成高低错落的梯形状,先让太阳蒸发海水,待海沙加热后,再纳入海水过滤、蒸发浓缩。由于形状如同过滤斗一样,因而也叫作“漏”。这个“漏”即是现在的盐田,一直沿用了几百年。直到近代,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便将海边的滩涂一块块围起来,把原来“漏”的海滩面积扩大,把“漏”的形式改为排灌,级级落差,用太阳蒸发卤。有时滩涂改成沙石地板,这种制盐方式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一直沿用至今。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电气化,国家大力投资支持电白盐业,这些盐田得到进一步技改扩建,将原先的一小块一小块,连成一体,串成一片,并安装高低压电网,规模化的生产使电白盐业的生产制作工艺走向了机械化。目前,电白盐场有盐田生产面积1700多顷,年产盐量达7000吨,成为广东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
从品质方面上讲,电白盐的质量在广东区域是首屈一指的,当地更是流传着:“马踏维菜水关藕,沙琅豉油西厂盐”的民谣。西厂(即盐灶)是电白盐的发源地,早在很久以前,西厂盐就以洁白晶莹、颗粒均匀、无沙洁净而出名。它的制作工艺是以白石垫底,海沙铺面再精工制作,小心收扒而得质。
解放后,电白盐的质量更上一层楼。1958年,电白盐曾以质量第一,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了进一步提高原盐质量,最近电白盐在制作工艺上作了改革。结晶池基本全部使用花岗岩石砖铺底,结晶地板全部采用陶瓷片铺底,结晶池板全部采用陶瓷片铺设,在扒收工艺上,采取“四拣三不收”方法,减少杂质对盐体的污染,保持盐体的洁白透明。因而不少人说:电白盐不胜珍珠胜玛瑙,吃用爽口腌制适宜。
盐仓阁和盐驳艇的水上人家
明清至民国时期,博贺港曾一度是向内地输送食盐的主要港口码头。盐仓阁的旧址六十年前还在,盐仓多座,分别在博贺港和放鸡岛,电白一带生产的食盐,都是各地运来博贺港盐仓阁存放,统一从这里调配运输到江西、湖南,以及粤北山区。
博贺港不仅仅是对外贸易口岸,更是南方盐道始发地。早在宋代,博贺周边就有官方产盐地。持有政府特许经营资格的盐商雇佣的大小船只,云集樯帆蔽空于博贺港。在清代,广东一年从盐业专营中抽取的税收折算成白银高达30万两以上。
遥望盐仓阁,如小山积雪;当时博贺港一片繁荣,岸上车水马龙,海上盐驳运忙。在宽阔的湾里到处都有疍家妹忙碌的身影。她们或载客上岸,或兜售水果、柴米,或送酒菜。只要客人招呼一声,她们就驾着小艇哼着咸水歌,很快地出现在客人眼前了。这些疍家妹由于长期在船上撑篙划桨,身材矫健,肤色黝黑,充满天然美。特别在港湾的夏夜,月色朦胧,鱼灯闪闪,只见艇妹们穿黑色胶绸大襟衫,双手摇着橹露出白皙的手臂,那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绕过细细的脖子,唱着歌谣,如海燕穿插于银浪之中。卖艇仔粥的疍家妹工作艇,还有弹唱的服务艇也加入夜市游,不一会就融入港上点点渔火之中。乘客们纷纷唱起咸水歌:“月亮光光,月油油,阿妹放艇靠船头……”他们一唱一和,用清脆豪爽的歌声对唱:“送哥送到渡船头,大海茫茫起浪涛,那有利刀能破水,只有船上装妹愁。”那夜空的月牙,就在这飞扬的歌声中,照亮一海两岸和他们的小艇。
笔者感慨赋诗一首,抒发当时电白的盐业生产的兴旺景象可见!
博贺港里艇穿梭,一船白盐一船歌。阿妹驳运摇橹多,也难载完咸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