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乡村微工厂,城乡融合新引擎

王平生(电白)
近年来,一批微企业、微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市乡村涌现,成功解决了进城农民工的诸多后顾之忧。这些微工厂提供的月薪大约在三千多元,但相较于城市,农民工在乡村就业能显著减轻交通、住宿等费用的负担。农民工在乡村就业形势正稳步向前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电白区望夫镇花山村的李姨在牛大力加工厂工作,她喜笑颜开地说:“我在这儿分拣牛大力,把大小、成色仔细区分开来,每月能有三千多元的工资收入,还能抽空忙些农活并处理家庭琐事。”这家牛大力加工厂是乡贤能人回乡创办的,车间里四十多位工人大多是周边村落的村民,其中女工居多,这里成为她们的“妇女之家”。近年来,电白区积极响应省、市“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部署,大力倡导乡贤能人和返乡创业能人在劳动力相对充足的乡村开办“微工厂”。众多“农村微工厂”应运而生,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景。目前,电白区已拥有近1300家乡村“微工厂”,年产值超过30亿元,带动周边近30000人就业,助力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微工厂、微企业在乡村的蓬勃发展,不仅契合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民心所向。城乡融合并非简单的合并与调整,而是涉及社会公平与人民幸福的深刻变革。政府应积极谋划,吸引外地城市企业将大中城市的生产线迁移至乡村运营,使农村不再被边缘化,而是成为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亮丽一笔。这既能激发乡村的生机与活力,也能让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差距显著,如今,融通的桥梁正在逐步构建。乡村已不再是昔日的旧模样,而是展现出了一幅现代工农业相互交融、与时俱进的绚丽画卷。乡村工农业携手奏响了崭新的时代乐章。当地政府要加大推进力度,全力动员吸引外地企业将工厂尽快落户乡村,凭借各类政策与优惠条件推动大中城市企业回归家乡。
过去,农民工在城市中艰难求生,收入不稳定,生活条件艰苦,子女教育困难重重。随着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曾经因政策不够完善而未能充分挖掘与利用的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如今开始与城市的资本、技术等要素深度交融。城市资本下乡,乡村工厂企业蓬勃发展,道路通畅、景色迷人、绿水青山环绕,乡村旅游也随之兴起,农村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如今,乡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二者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共同成长。年轻人纷纷选择留乡创业,开拓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城市居民也乐意走进乡村,感受自然与宁静的诗意,尽享田园生活的美好。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与美好追求。相关政策的有力实施,不仅着眼于推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更致力于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