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群众议事“小平台” 凝聚治理“大合力”
“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在电白区树仔镇遍地开花

登楼村开展“人大+村民说事”活动现场。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海菲 通讯员 杨智浩 李峰
“这条路旁边的商铺阻碍了车辆行人的通行,应该把多余的商铺拆掉。”11月6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大+村民说事”活动在电白区树仔镇登楼村展开,群众围坐在一起,你一 言我一语,说困难、谈看法、提建议,现场气氛融洽热烈。
“对于环境卫生整治,群众呼声比较强烈。在村民小组说事活动结束后,干部就组织队伍,沿着村道两侧开始清理,并动员群众参与进来。如今环境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改善。”这是村委干部共同心声。走在登楼村可以看到,村民门口干净整洁,阳光下整个村庄显得宁静、美好。
登楼村的可喜变化,只是树仔镇发力“百千万工程”的其中一个生动缩影。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电白区委二届十二次全会要求,树仔镇近年大力推进“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目前“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在树仔镇已遍地开花。
听心声、话诉求共商乡村治理新点子
登楼村这边“人大+村民说事”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旦海村那边也一样热热闹闹。
“以前打扫卫生都是只管自己门口,公共区域的卫生只依靠几个护洁员,有时感觉打扫还是不够及时,而现在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干,环境也变好许多了。”旦海村村民张姨如是说。
如今,全镇有了不一样的新气象,以“人大+村民说事”活动为载体,搭建起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实现了立足民意、畅达民情,优质化服务的工作格局。村民通过“人大+村民说事”活动共商乡村治理规划,在治理决心上与政府达成共识,更是在行动上主动参与到治理当中,积极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开展志愿劝导活动,全力支持党委政府“刮骨疗毒”。
当前,树仔镇形成了“小板凳”“树底下”局面。平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鸡毛蒜皮”都会摆上台面,通过“村民说事”收集意见、确认议题、组织协商、方案落实、结果反馈等环节,更多关于树仔镇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环境卫生等急难愁盼问题,也总能迎刃而解,秀美村庄、文明家园逐步照进现实。
集众智、聚共识办可感可及民生实事
树仔镇通过“人大+村民说事”活动,在问诉求、听建议的基础上,组织村民们围绕关心关切的问题展开交流、商议对策,凝聚邻里共识,争取理解和支持,推动更多的惠民工程落地,努力办成更多可感可及的民生微实事。
例如,在收集到群众反馈意见之后,针对乱堆乱放、杂草、积存垃圾等影响村容村貌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典型村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树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潘麒超带队到登楼村、旦海村,督导典型村项目建设、培育工作,并组织开展人居环境全面整治提升行动,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夜幕降临时,这里的“夜经济”更是火爆出圈。
以登楼村“夜生活”为例,在镇党委、政府引导下,群众自发在天后宫文化广场周边形成了夜市。同时,通过谋划引进社会专业团队编制规划方案、管理运营,打造规整有序的夜市助力乡村振兴,在释放活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吸引了人气、商气,让乡村更具有“烟火气”。
据了解,登楼夜市占地约3万平方米,已入驻39户商户,经营范围涉及购物、餐饮、文化、休闲等领域,每晚人流量均达6000人次以上。
除了登楼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之外,旦海村也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为拓宽村民就业渠道,旦海村设法引入强村企业,建立电商直播+培训平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村每年增收68.4万元,每户每年增收1255元;为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计划新建一条512米道路,联通滨海新区大桥河西岸,直达228国道;为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绿美生态建设,2024年计划投入各类资金45万元、种植树木1280株,目前已种植1455株,完成当年任务量的113.67%。
“人大+村民说事”活动开展以来,树仔镇乡村治理焕发勃勃生机,如今走进树仔镇,就能切身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当地带来的大变化。潘麒超表示,树仔镇将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带头,群众响应,各方参与”的原则,充分整合联系各方力量,组建说事服务队伍,负责跟进处理村民议事会议定的事项,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构建“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基层治理格局,助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