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
公馆镇强化党建引领抓项目兴产业


横山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资源整合,牵头成立茂名市健绿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葡萄面积达350多亩,形成市场、网上平台销售一体化,村里1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本报记者 王霞 通讯员 曾小清 谭志浩
今年以来,茂南区公馆镇党委、政府围绕创建“典型镇”,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调动全民的积极性,推动全镇经济稳步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故事在公馆大地不断涌现。
组织领跑,把稳发展“方向盘”
公馆镇党委、政府把党建引领摆在首要位置,发挥“头雁”领航作用,以更高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工作向创建典型镇中心任务聚焦,促“百千万工程”。要求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工作上要“多思考”,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主线”,牵住“牛鼻子”,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康致富。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
公馆镇坚持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注重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生产,让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优品质产品,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镇委、镇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全面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2024年上半年,全镇共复耕复种2129.596亩,复种作物多为水稻、玉米、豆类等。全面贯彻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全镇发放户数11487户,发放金额380多万元。根据各村(居)委会的耕地面积,发放红火蚁药1.12吨,发放化肥1600包,受益农田1200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造腾、蒲炉塘村新建3000亩高标农田,新建或者维修农田水坑10000米,对辖区各支渠进行了清淤,对部分村委会斗渠和毛渠进行了改造,对泵站及时进行维修保养,总花费约1000万元。
河之口村党支部发动党员、群众,带头种植圣女果、野菜、茄子1100多亩,喜获丰收。新田坡党支部发动群众种植黄豆1200多亩,丰收在望。
横山村党支部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资源整合。支部牵头成立茂名市健绿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葡萄面积达350多亩,形成市场、网上平台销售一体化产业,帮村里1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坡塘村党支部盘活土地资源,把撂荒地耕地复耕复种,将“荒地”变成金灿灿的稻田。2024年村党支部书记带“两委”班子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迅速全面排查各撂荒地,组织村民组长、代表就撂荒地整治扎实开展“板凳会”进行宣传相关政策并果断落实方案,迅速全面排查撂荒图斑,以“种植大户统一管理+村民耕种”的模式对不同的地力采取了不同整治方式,目前完成撂荒耕地1462亩,使“荒地”流转变成了“肥田”,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
竹仔岭村党支部打造“基地+合作社+农户”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引入松林下种植益智果500亩,益智果每亩可种植60棵,每棵约产果20斤,每亩产100-200斤左右果实,市场价每公斤50元,松林下套种益智,既不影响原本的林业收入,且种植成本较低,收益甚佳,实现“一地双收”,目前已呈现出“公馆镇竹仔岭益智果高产高效示范园”。
激活产业引擎增动力,让“百千万工程”“成色更足”
公馆镇找准自身禀赋,把聚焦主责、主业思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集中精力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公馆的产业做大做强。
荔枝塘村党总支夯实组织根基,锻造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能力,瞄准产业链,聚焦乡村振兴,引导乡贤返乡投资10亿元建设京塘农业罗非鱼全产业链项目。第一期已经在8月底动工建设,已投资3亿元建设罗非鱼初加工基地、预制菜加工基地等。打造高标准示范基地和“三智”农业,利用辖区内鱼塘养殖水面大的优势,补强罗非鱼产业加工短板。吸引广东省龙头企业——广东忠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亿元,筹建大型的罗非鱼技改切片加工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3-5亿元。目前公馆镇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鱼苗场6家,1200户养殖户,养殖规模近1.5万亩,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下山村党总支引进落地广东粤电茂南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项目,采用“农业+光伏”模式,项目约1000亩,主要是鱼塘上光伏发电、鱼塘内养鱼,采用集中管理,农户根据各自提供的亩数增加租金和生产收益,村委每年可以增加管理收益约10万元,年均可为社会提供清洁电能约9000万度,年产值约4000万元,年利税约700万元。振兴乡村经济,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大力推动了“百千万工程”战略的实施。
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下垌市场换新装。下垌市场因年久失修,经相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不适宜出租生产经营。市场升级改造迫在眉睫,公馆镇下垌村党支部争取到镇党委和珠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鼎力扶持帮助,争取到市场改造资金130多万元。下垌市场升级现已改造完毕,升级改造后为周边几十条自然村,上万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为村民的农产品购销提供交易场所,也吸引了外地商人投资,给人民群众增加收入,同时增加下垌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预计每年收入16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