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加强和创新管网治理,减少“拉链路”现象

王如晓(市区)
最近我浏览新闻发现,不少城市都出现了“拉链路”的现象。内陆某城市的网友戏称:“这路才修好没几天,怎么又开挖了?”我们的出行道路变成了“拉链路”,初看觉得新奇,于是我深入探究了一下“拉链路”的由来。
所谓“拉链路”,就是那些反复被“开膛破肚”、长期“缝缝补补”的城市道路。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和各地排污防洪需求的增加,城市道路施工遍地开花,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然而,这也使得城市“疤痕”在一次次痊愈与复发中循环往复。客观地说,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保障市民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因此,市民们愿意忍受一时的不便,以换取长久的便利。但是,有些地方刚埋好土、铺好水泥,就又开挖的现象,确实给不少市民带来了困扰,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不禁让人追问:“拉链路”的症结何在?为何屡禁不止?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同施工单位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城市地下管网分属水务、城管、燃气、电信等多个部门管理,如果各方对建设计划、工程实施、运行维护等缺乏长远规划和统一规划,就无法实现数据的整合共享。其次,城市管线精细化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目前约70%的城市地下管线没有系统的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部分管网数据不完整、权属不清晰,导致城市更新只能逐年分步推进实施。此外,受限于资金、计划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施工单位难以确保同时开工,这也加剧了“拉链路”的产生。一年四季,这种扰民现象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
莫让“拉链路”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病”。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在努力做实城市的“里子”,推出了很多创新性举措。住建部起草完成了《城镇地下管线管理条例》,从地下管线管理体制机制、规划建设、应急防灾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多部委也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全面查清城市范围内的地下管线现状,规范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维护。深圳市更是上线了道路挖掘计划管理系统,推出“道路挖掘计划一张图”功能,以期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市民的干扰。
城市地下管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波及单位多、影响范围大。只有加强和创新管网治理模式,多措并举推出更多实招硬招,才能有效减少地下管线“形似蜘蛛网”、地上施工“你方挖罢我登场”的乱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其实,防止城市“拉链路”的产生,世界各国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不少治理经验。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山东青岛市、江西赣州市等地,都有部分排水排污管道已有百年历史,至今仍在正常使用。这些管道的设计之科学、管理之规范,确实令人叹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近年来,我市各级领导对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十分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在我们这个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曾相对薄弱的城市,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这值得点赞。我市于2019年7月4日发布了《茂名市城市道路管理规定》,为提高城市道路管理水平、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创文巩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近来我市城区不少街道都在进行开挖埋“管”的工作,这也让一些市民略有微词。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现象都是好事。因为本届政府正在痛下决心,彻底整治我市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水浸街”及排污未达标的顽疾,同时也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迎接省运会召开等巨大工程而努力奋斗。广大市民应该理解政府的行为,并给予大力支持。
方向已经明确,行动正在进行。我相信,随着我市各地不断聚合部门力量、大力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抓紧抓好排污排水工程进度和质量,这些民生实事好事一定会早日完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市城乡的道路不仅会更加畅通无阻,城市也会变得更加亮丽迷人。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